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科技人文·院士跨界高端访谈

  • 全球大变局时代的文明交流对话与互学互鉴——访谈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新

    彭青龙;蒋洪新;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欧洲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围绕全球大变局时代的文明交流对话与互学互鉴等问题展开。蒋洪新教授认为,全球化时代,应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不同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作为人文学者,我们要看到社会发展背后人文的温暖和力量,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优秀人才,培养顺应新时代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2022年05期 v.30;No.14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思源湖畔专题: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

  • 数字化时代个人金融数据治理的“精巧”进路

    郭雳;

    针对个人金融数据的良法善治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个人金融数据治理中出现的数据泄露与管理失范的现象,可能引发直接经济损失及国家安全风险。现有治理体系存在治理框架体系性与协调性缺乏、治理标准不周延、治理路径滞碍颇多、治理对象与结构之间张力显著等问题。“精巧规制”理论主张治理主体与治理工具的多元组合,并在治理体系的诸多方面与个人金融数据治理相适配。朝向“精巧”的个人金融数据治理转型应以政府法令完善数据治理框架,厘清数据治理的底线红线,加强数据全链条保护下的事中阶段治理,倡导政府、第三方组织与公民社会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引导和规范治理对象的自我规制。

    2022年05期 v.30;No.147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

    蒋红珍;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的公益诉讼条款,是否同时包含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不无争议。就规范层面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没有被《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排除,从主体资格、适用领域、启动和程序要件看,《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预留了行政公益诉讼机制运行的制度空间。行政公益诉讼具有的优势,在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检察公益诉讼中能够得到显著的发挥。围绕个人信息保护展开的行政公益诉讼机制早已在检察公益实践中得到探索。可以区分行政机关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行政机关作为相关产业或行业的监管部门,以及行政机关作为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能的部门三重面向,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做类型化梳理。

    2022年05期 v.30;No.147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论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5、56条为中心

    刘权;

    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属于受强制的自我规制,是一种事前性的合规评估和风险评估程序。作为数据治理重要工具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可以检验个人信息处理是否合规,有助于识别并降低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有利于减轻或免除个人信息处理责任。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的适用范围过于宽泛,缺乏必要的限定条件,可能对个人信息处理者带来过大的评估压力,同时极易导致评估流于形式。为了更全面地保护个人信息,国家机关也应履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义务。应特别重视设计参与程序、复审程序、事先咨询程序、公开程序等评估程序,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的行为应包括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和采取的保护措施,评估的影响应包括确定的实际影响和潜在的不确定性影响。

    2022年05期 v.30;No.147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研究

  • 基于共同富裕逻辑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

    邢云文;

    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富裕,要突破单纯从社会财富分配角度看待共同富裕的惯性思维。要把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看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探索建立以共同富裕目标为经济增长动能的新生产方式。这一可能性探讨包含着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颠覆,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

    2022年05期 v.30;No.147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新时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

    尹海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并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指出了我们在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路。文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社会资本、制度资源和市场力量,强化制度的实施能力;同时持续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政策创新。

    2022年05期 v.30;No.147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哲学与历史

  • 分析哲学在中国:历史衍化及其走向

    杨国荣;

    分析哲学既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也是一种学派、思潮或理论:它对哲学的性质、使命等方面的理解,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特点。其特点表现在:确信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把握世界。20世纪初,稍后于其在西方的兴起,分析哲学也开始引入中国。历史地看,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其一是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其二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前一阶段属分析哲学进入中国的初始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发展,则可以视为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复兴。从其研究取向来说,分析哲学在中国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进路。首先是以介绍和引入为基本形态,其次则是在引入的同时又试图有所超越。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分析哲学领域逐渐出现了新一代的学人,他们受到分析哲学比较严格的训练,其“做哲学”的方式也更接近西方分析哲学模式。不过,与之相关,也每每出现刻意模仿、迎合西方分析哲学的做法。尽管分析哲学注重逻辑分析,而这种进路又对中国的哲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其本身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因而需要以反思的眼光对其加以考察,这种反思以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为实质的内涵。

    2022年05期 v.30;No.147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批判与生成:论德勒兹对马克思的创造性融构

    蔡熙;

    法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吉尔·德勒兹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一方面,他对马克思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渗透在其著作中,又具有深刻的隐蔽性。德勒兹坚持哲学的批判使命,倚重马克思的范畴和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话语批判资本主义。但与同时代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的是,德勒兹不是一味去摧毁,而是批判与建构并行,在透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性的生成,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思想。德勒兹与马克思特殊而复杂的关系,为我们彰显马克思的思想活力,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2022年05期 v.30;No.147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 搭建历史研究共享平台的探讨——以口述历史为切入点

    李二苓;

    作为史料,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较其他史料而言,口述历史的采集、编辑、呈现等需要更加规范,以确保其真实性。口述历史具有跨学科以及连接学术界与大众的媒介特点。因此,以口述历史作为构建未来历史研究共享平台的切入点,有利于满足比较研究、量化研究、数字学术、公共史学、跨学科研究等领域对“数字人文”提出的需求,不仅丰富了资料获取方式,并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同时,打造一个资源、知识关联、知识服务均可持续扩展的公共文化交流平台,可使史学从基础学科向应用延伸,强化知识普及、文化引领等社会服务功能。

    2022年05期 v.30;No.147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教育理论与实践

  •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定位与路径论析

    张安胜;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职责,而高校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又极大地推动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实现。通过梳理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与要义,特别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论述高校博物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并结合丰富案例进一步阐明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关键定位和实现路径,明晰高校博物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和地位。

    2022年05期 v.30;No.147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 基于问题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考察

    李栋;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煮不烂”的经典话题,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时代问题,关乎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改革的深化推进。基于“问题史”考察的方法,以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为梳理重点,从概念史、关系史与转化史的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交织式的文献述评,尝试以“时间脉络”来延续问题发展的基本走向,以“空间脉络”来贯通思想观点的争鸣辩驳,以此呈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嬗变轨迹,包括问题域的转移、认识论的推移和方法论的迁移,希冀在对学术前辈已涉足的“路线地图”进行整体概观的同时,能够“接着走”与“接着说”。

    2022年05期 v.30;No.147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5K]

经济与管理

  •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平战结合”的概念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田文华;赵岩;

    为了提高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水平,促进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平战状态的有效转化,加快构建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平战结合”机制势在必行。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场景,在对全周期管理、危机管理、国防动员等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构建了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平战结合”总体概念模型。依据上述概念模型设计出“平战结合”机制,主要包括构成要素、运行机制、转换程序和制度保障四个主要构成部分,为“平战结合”在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应用提供概念性阐释和应用指导,以期为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深入研究以及未来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借鉴。

    2022年05期 v.30;No.147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1K]
  • 基于ISPC框架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行动者行为分析

    任博;张雅茹;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关乎资源治理及其再利用,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文章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行动者行为归因的ISPC分析框架,即“制度设计—社会环境—个体认知—集体行动”四维分析框架,选取上海市12个市辖区24个社区进行居民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ISPC四维分析。研究发现:制度设计是行动者行为产生的引擎;有效动员所形成的社会环境是行动者行为成功的关键;行动者的个体认知是其行为长期维续的稳定器;集体行动则是保障行动者个体行为大众化、常态化的调节杠杆。为此,应从完善制度设计、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居民个体认知和动员集体行动四个方面入手,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完善环境治理。

    2022年05期 v.30;No.147 13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