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著名作家高端访谈

  • 文学的守常与流变——访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

    高方;施雪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京大学名誉教授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围绕作家个人创作经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世界文学与跨文化实践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勒克莱齐奥教授强调文学创作的“当代性”,认为任何时期的作品都承载着作者与读者所创造的共同价值,成为其所处时代的见证。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打破规则的越界行为至关重要,但这种越界如果仅以美学为导向,则可能落入僵化的窠臼。勒克莱齐奥欣赏开放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与他者交流的可能。文学是跨文化的例证,跨文化是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勒克莱齐奥作品的重要主题。勒克莱齐奥反对世界文学的等级划分,倡导践行“非线性”艺术史观,指出面对当今时代,跨文化与跨学科必将在塑造一种全新人文主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02期 v.31;No.15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思源湖畔专题_人口结构

  • 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年龄结构

    彭希哲;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最直接的人口学结果,而老年人定义的确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判断,并直接通过劳动力市场等制度或政策安排,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性人口发展趋势,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快速的老龄化进程与显著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是中国老龄化的最主要特征。应当动态调整老年人的定义和分类依据,避免过度解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充分认识老年人口中所蕴含的人力资源,积极推进老年群体广泛的社会经济参与。

    2023年02期 v.31;No.150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与教育人力资本增长

    吴瑞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推动了人力资本水平的快速提升。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2010年前后两个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采用分龄计算方法测算了年龄结构变动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的“贡献率”和性别、城乡及区域差异,探讨了年龄结构变化与教育人力资本增长的相互关系。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人力资本增长的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31;No.150 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 我国人口负增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左学金;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明确揭示了我国人口低生育率、低出生率、老龄化和走向负增长的大趋势。过去30年低生育率积累的人口负增长惯性和未来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使我国已经开始的人口负增长持续到21世纪末或更远的未来。本文预测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并利用CGE模型模拟其经济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政策建议。

    2023年02期 v.31;No.150 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长三角城市群最优人口规模及其空间格局优化

    童玉芬;韩佳宾;

    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发展及空间格局关系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现。本文通过构建城市最优人口规模理论模型,利用2009—2020年数据,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计算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上海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并结合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法则中的齐普夫标准分布指数,测算了基于城市群人口空间格局优化目标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其余城市人口规模。通过计算发现,长三角城市群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不足,大城市人口分布相对合理,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过小。最后,本文依据上述发现得出了针对不同城市发展与人口调控的政策启示。

    2023年02期 v.31;No.150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思源湖畔专题_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论历史变局与文化自觉

    单世联;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2023年02期 v.31;No.150 7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变动坐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式理解

    任剑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可以在不同坐标中获得复式理解的命题。随着坐标的变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别可以从“自己”“中国”“亚洲”和“世界”几个坐标系中得到不同的定位与解释。坐标的变动,自然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空间扩展的原则递进的。不同坐标中对命题理解的变化,不是主观的,而是依托于鲜活的现代经验之多维构成方式转换的。其中,“以中国为方法”构成理解这一命题的核心。这不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方法视角,而是一种观察大变局的出发点与着眼点;这也是以往观察大变局长期缺失、需要补缺的视角。这样的观察,是为了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世界更乐意接纳中国。从总体上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古今之变”的一个构成部分,后者是为了在确定性的基础上理解前者的相倚命题。

    2023年02期 v.31;No.150 9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变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逻辑

    何爱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有其哲学逻辑、主体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就其哲学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就其主体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体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根基的主体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主体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选择;就其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悠久绵延历史的必然产物,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就其文化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现代性呈现。

    2023年02期 v.31;No.150 112-12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科技哲学研究

  • 论意识条件和主体条件的区分——对人工智能体道德身份论题的一个澄清

    周靖;

    人工智能的心灵哲学研究进路通常将塞尔提出的“意识条件”视为构成强人工智能体的充分条件,即只有在某一人工智能体拥有意识的前提下,才能认为它是强人工智能体。然而,拥有自我意识不意味着可以直接成为一个主体。成为一个同时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主体条件”为强人工智能体设定了更高要求。两类条件的关系上,意识条件是主体条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从前者向后者的发展中,强人工智能体需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作为直接性的自我意识、作为奴隶的个体,以及作为一个主体。在不同阶段上对人工智能论题的讨论是实质不同的。混淆或忽视意识条件和主体条件的区分导致了当前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023年02期 v.31;No.150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徐光启天文计量思想探析

    徐倩;关增建;

    徐光启为解决明末时间计量的统一问题,明确了以恒星定时作为计时基准校正其他计时系统的定时原则;将计时与定向结合参验,并引入多种仪器复合定向,以提升定向的准确度;通过引介西方计量概念如地球经纬度、里差和时差等,促成了中国天文计量与西方的接轨;通过对传统里差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调整,使其顺利地与西方地球观念相适应。徐光启对天文计量原理的阐释,为中国传统天文计量向近代天文计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023年02期 v.31;No.150 13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