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治理现代化

  • 中国文科实验室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顾锋;

    随着国家层面的推动部署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加速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系统化推进格局。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依然存在着服务国家战略不够、推进制度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本文根据当前文科实验室发展形势,从战略导向、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产学研用融合制度体系、资源支撑,以及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文科实验室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案例,为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体系设计及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3;No.178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 社会规范对公务员推动公民电子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朱春奎;童佩珊;

    公民电子参与作为合作治理与民主治理的重要形式,是数字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民主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整合计划行为、规范焦点与自我效能理论,构建了公务员的社会规范认知对其推动公民电子参与意愿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中介分析法对上海市公务员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会规范对推动公民电子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描述性规范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指令性规范;自我效能感、感知行为控制与推动态度在社会规范与推动意愿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自我效能感与感知行为控制在其中共同形成了链式中介效应。此外,指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的交互作用对推动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公务员的社会规范认知对其推动公民电子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并为政府部门制定和推行电子化参与机制提供实践启示。

    2025年06期 v.33;No.178 15-3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 高流动性条件下危机治理模式的重构

    张康之;徐发新;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流动的社会,这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背景。而且,在危机事件频发的情况下,更需要基于高流动性的社会背景选择行动策略。在高流动性条件下,传统的危机治理模式陷入了失灵的境地。这是因为,不仅治理对象呈现出非实体性和流动性的特征,而且原先作为治理依据的社会结构也丧失了其可靠性。从流动的现实出发,可以看到各种要素的高速流动消解了传统模式中的等级结构和支配关系,与之相伴的则是多元主体的成长和网络结构的生成。同时,复杂多变的危机情境对时效性的要求也迫使行动者必须采取即时行动来加以应对。合作行动网络以其主体多元化、结构网络化、行动即时化等特征而成为能够与高流动性条件下的危机治理实践相契合的行动模式。

    2025年06期 v.33;No.178 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养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祝哲;梁斯雅;郑甜;

    养育支持政策是提升生育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聚焦“独生”和“非独生”两类群体的需求,探索“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两类养育支持政策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政府管理者精准制定政策以高效提升生育率。基于面向城市适龄生育人群的扎根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养育支持政策通过三条路径影响生育意愿;“独生”群体偏好“再家庭化”政策,而“非独生”群体在两类政策间无明显偏好,其中,育儿观念是导致两类群体出现不同偏好的关键因素。

    2025年06期 v.33;No.178 4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思源湖畔专题:国际传播

  • 和合善治:中国特色战略传播的理念创新

    陈虹;张文青;

    在百年大变局之下,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传播格局重组,中国战略传播能力、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面临深刻变革。和合文化不仅为解决当前战略性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智慧,更蕴含着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国的战略传播需要从战略层面升级传播理念,在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力中强化其“和合善治”价值观的交流与共享。基于此,文章梳理了中国战略传播的发展现状、具体实践经验以及资源优势,立足全球战略传播的发展与实践,以期为推进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机制改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推进“和合善治”价值观为核心,从虚实混融的战略空间、多维交织的战略主体格局、战略渠道的协同网络、基于和合价值观的战略叙事、战略受众的效果与反馈五个维度构建和合善治的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研究旨在提升战略传播体系与国家战略的适配度,建立国际间的价值认同,为达成国家战略目标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战略合作机制。

    2025年06期 v.33;No.178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 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叙事:意义构建、行动者锚定与全球融入

    全燕;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国家治理政策,聚焦其叙事策略能够揭示国家行为者如何塑造自身及他人对人工智能治理问题的认知与想象。文章采用解释性方法分析该政策文本的表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叙事分析模式:一是意义构建叙事,通过塑造对预期目标的想象和动员应对不确定性挑战来形成政策的观念背景;二是行动者锚定叙事,它为现有行动者创造新的组织角色,包含将特定行为者定位为开展治理的必要条件,和告知其在防范风险时应采取的行动;三是全球融入叙事,通过参与性框架寻求在国际上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和人工智能强国身份,具体分为公共参与、合作参与和伦理参与。

    2025年06期 v.33;No.178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对话与融通: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研究

    吴瑛;王远;

    语言的本质是对话。区别于独白,对话是开放和流动的,而非单向和封闭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要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与融通。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长期以来处于“西方化”和“传统化”此消彼长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为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本研究基于对话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LDA主题模型分析法,聚焦X平台的阿拉伯语对话,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图景。研究发现,从对话网络看,中国主流媒体和使领馆人员、机构媒体、阿拉伯国家自媒体是关键对话主体,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参与对话,但整体网络结构稀疏,主体间联系不够紧密。从对话议题看,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合作、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地区局势四个议题,总体呈积极倾向,同时也在军事威胁论等领域形成中国、阿拉伯国家和美西方的话语协商与博弈。研究指出,要推动中国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全球性对话,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2025年06期 v.33;No.178 9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

  • 抗争·同谋·和解——《逆写帝国》后的澳大利亚后殖民批评

    王腊宝;

    《逆写帝国》是西方后殖民文学批评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它的问世更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话语建设中的一件大事。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批评家在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后殖民理论和观点,澳大利亚批评界的鲍勃·霍奇、维杰·米什拉、格雷汉姆·哈根以及西蒙·杜林分别立足抗争、同谋及和解的概念提出的三种旨趣迥异的后殖民理论颇具代表性,它们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后殖民批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逆写帝国》之后,后殖民文学批评的多元发展反映了不同批评家在同一学术问题上的多元立场,深入地了解这些后殖民批评话语背后的逻辑对于更好地认识文学批评话语建设的规律,乃至思考我国的文学批评话语建设大有裨益。

    2025年06期 v.33;No.178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实践场域、诠释路径和数字诗学

    蒋济永;王磊;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传统批评范式在数字语境下的局限性,并分析其话语体系从文本中心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趋势。其次,设置人-机具身交互情境下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实践场域,应关注技术中介性、主体协同性与文本生成性的动态融合,强调人机协作对批评范式的重构作用。最后,提出“生成式数字诗学”的批评进路,构建虚实共生与动态协商的智能生态,推动批评实践从静态分析转向制作、解释与批判性并重的动态过程。

    2025年06期 v.33;No.178 12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 东方学新视界中的隐喻研究

    孙毅;

    东方学是以东方多学科研究为核心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随着中国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现已跃升为东方学术研究的中心。西方隐喻研究成果卓著,但新时代需基于东方学开拓新路径。本文梳理中国学者隐喻研究后建议:一方面,构建东方隐喻理论体系。立足本土思想资源,系统梳理隐喻的具身文化理据与传统学术脉络,通过认知本质揭示辞格的拓扑属性,构建东方思维主导的修辞范式。另一方面,实施跨文明互鉴双轨工程。建立多语言隐喻数据库,以双向互译解码文明对话。对内通过“术语中国化”重构西方理论,对外以“文化注释+意象移植”传播中国隐喻智慧。两大举措旨在推动隐喻研究创新发展,彰显中国学术贡献,在学术版图中留下东方学派的深刻足迹。

    2025年06期 v.33;No.178 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