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科技人文·院士跨界高端访谈

  • 新材料技术与“无人区”创新——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

    彭青龙;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文江教授,围绕新材料技术与“无人区”创新等问题展开。丁文江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已取得重大革新,但在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要想突破“卡脖子”困局,需要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实力、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人才的创新活力、科技的创新机制等多方面强化中国的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基础的宽度、厚度和深度,而在“无人区”创新有赖于团队合作和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同时,面对“无人区”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科技伦理问题,中国亟须推进科技伦理的研究与构建。科学领域与人文社科领域的工作者们应互相关注彼此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方法,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打破次元壁垒,不断尝试并挑战将二者有机结合,拉近科技与人文的距离,做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创新。

    2022年03期 v.30;No.14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思源湖畔专题:国家形象

  • 表达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民族性

    沈国麟;

    本文聚焦民族国家纷纷设立全球电视新闻网这一现象,认为全球电视新闻网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国际传播中的媒体具有民族性,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不仅反映民族国家的利益,还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其存在本身就是民族的一种象征。非西方国家设立全球电视新闻网是为了应对媒介帝国主义,在国际舆论场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在地缘政治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体现了表达的政治。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民族性,指的是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用全球化的方式呈现和表达民族性,体现出了全球性和民族性的联结。面向全球播报新闻的全球电视新闻网具有全球民族性。全球性包括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其目标是国际受众;采用多语种(主打英语)播发新闻;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账号,以融媒体的方式播发信息;聘用国际专业人士,推动采编国际化。民族性包括政府为出资方,具有国家利益诉求且传播民族文化。全球电视新闻网的全球性和民族性是相互结合的,形式是全球的,内容是民族的。全球性建构了民族性,民族性也深深嵌入全球性之中。

    2022年03期 v.30;No.145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基于图式理论的国家形象测量

    葛岩;

    围绕什么是形象、怎样用调查和数据挖掘方法测量国家形象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图式的形象理论,分析了形象的结构、功能和测量方法。依据该理论,形象图式内容的稳定性、内容间的结构联系和结构性激活的可能性,是形象测量的基本着眼点。在该理论框架下,本文还通过样例分析了调查和数据挖掘方法在形象测量中的应用,讨论了二者的优缺点。

    2022年03期 v.30;No.145 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 论国际中文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建构

    高立平;

    语言和文化交流是达成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必要形式。国际中文教育在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国际中文学习者具有接收中国文化的先决条件,他们是适合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群体。本文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和视域下,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要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要着重于语言文化教育的跨学科体系构建,学会不变加变,坚持语言加文化,拓展跨文化加跨专业,以文化为主线致力于教材和国别区域研究;在师资培养上要从正视文化差异,养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扩大国际视野,创新教学方法和技能等方面深化思路。

    2022年03期 v.30;No.145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公共政策与管理

  • 机构改革场景中基层干部主动作为的内容及结构探索性研究

    孙思睿;刘帮成;

    机构改革场景中,激励广大干部主动作为是最为紧要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一。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采取扎根理论范式,本文探索了主动作为的行为内容与结构。研究发现,主动作为具有“变通”导向且系“明智”推进;主动作为包含与自我管理和能力相匹配、与他人满意相匹配、与组织发展相匹配、与贡献社会相匹配四个维度;主动作为的特点是“全局性”与“匹配性”。

    2022年03期 v.30;No.145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公平与效率: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考量与进路

    曲绍旭;

    探究公平与效率理念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的过程来看,服务渐进性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理念的衡量作为前提,服务对象对公平与效率理念更为敏感;从服务实施过程来看,服务主体的安排需处理公平与效率理念的关系,而服务方式的选择需把公平与效率理念作为前提;从服务评估角度看,公平与效率理念的选择是评估手段选择的前提和评估指标设定的基准。在公平与效率理念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在制定时要秉持公平的理念,同时需要明确服务类别和内容,设置主体参与条件;政策实施时要视情况而定,不仅要规范服务主体行为,而且要厘清服务对象需求;政策评估时要以效率理念为主,要从整体上把握评估标准,同时创新服务评估的方式。

    2022年03期 v.30;No.145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常态化疫情防控视域下中国应急财政干预的法治路径

    王婷婷;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综合运用应急财政措施进行及时干预的同时,也暴露出财政应急法治建设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资金配置有失公平、监督问责机制不尽完善等问题。为应对疫情带来的财政法治挑战部分国家秉持“紧急不避法治”原则,通过制定专门的应急财政法律制度、依法设置应急财政的适用条件、科学调整应急财政的具体措施、合理设置应急财政的实施程序等方式优化了法治框架。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中国应立足国情,从“四个维度”加紧完善危机应对的财政干预法律制度,兼顾常态治理与应急治理,持续完善应急财政干预规则体系;兼顾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确立财政例外规则及其回归路径;兼顾精准治理与实质公平,合理调适财税制度的运用领域;兼顾效果保障与廉洁维护,加强应急财政干预的监管力度。

    2022年03期 v.30;No.145 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科学文化

  • 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对科学新闻传播优先权的争夺——Nature实证研究之八

    江晓原;穆蕴秋;

    科学新闻的商业价值,在当下中国还没有进入期刊及其出版者的视野,而在西方国家,科学新闻已成为多年来各方激烈争夺的重要商业资源。为掌控科学成果发布的话语权,《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制定“媒体禁制令”,禁止科学家和大众媒体在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之前报道论文中的研究成果,如今,它已成为西方顶级科技期刊奉行的行业准则之一。本文通过重要实例,对“媒体禁制令”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成效,施行以来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之间争夺科学新闻传播优先权的博弈,生物制药公司和NASA等机构对待媒体禁制令的不同方式和态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考察,在此基础上明确揭示了欧美科技期刊施行“媒体禁制令”的商业实质。

    2022年03期 v.30;No.145 8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养成探赜

    冯道杰;程恩富;

    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把人类推进到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也使人类呈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切入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现代化,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真谛蕴含着真、善、美三个维度,彰显着科技的威力、德力、魅力,若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求真的先锋、至善的标杆、臻美的使者”,需从社会养成和个人养成两个层面,综合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伦理治理、经济支撑、文化滋养、精神传承、教育熏陶、团队打造、实践磨砺等多种因素,将外在激励约束与内在激励约束相结合,共同推动科学家精神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努力建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养成体系。

    2022年03期 v.30;No.145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新文科探索

  • 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周期与影响因素

    王雪梅;邓世平;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如何通过交叉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生态教育学理论,在明确外语学科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发展周期,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考察影响外语学科发展的生态因素,期望为探究外语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提供一定启示。

    2022年03期 v.30;No.145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困境与变革

    邓心强;

    新文科的产生与新技术渗入社会各领域、新需求倒逼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新国情需要文科发挥更大作用相关,它是三者综合作用的时代产物。新文科不仅引发各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更是一种引领文科发展方向的方法论。当前中文学科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缺少对话和融通,课程设置量过多,且与时代发展存在距离;研究者聚焦某一领地,较少跨学科研究;培养的人才以“写作”见长,无法满足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新文科实施之际,中文学科面临着深刻变革:学科内部贯通,促进深度融合;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加强与新技术的密切关联。在新文科建设中,中文学科要牢牢立足自身经典,避免阅读的碎片化;强基固本,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回应新时代要求;依托新的科技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以前瞻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与时代共振的变革将带来中文学科发展新的生机。

    2022年03期 v.30;No.145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中外文学

  • 菲利普·普尔曼《黑暗物质》三部曲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刘江;张生珍;

    儿童文学中“隐藏的成人”构成的双重叙述声音,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双重叙事动力。传统儿童文学中,成人叙述声音所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往往压迫和颠覆了面向儿童的故事情节发展。但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之中,成人叙述声音更为隐蔽,甚至呈现完全隐退的态势,成人叙述声音所形成的隐蔽的表意轨道引导故事中的儿童成长,同时也引导儿童读者与儿童主人公作出相同选择。双重叙事进程形成相互补充的动力关系。本研究借助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以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为范例,考察儿童文学中互为补充的双重叙事动力,以此揭示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独特叙事特性。

    2022年03期 v.30;No.145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追寻文明的“新力”——晚清文明论潮流中的《摩罗诗力说》

    孙尧天;

    鲁迅早年推崇富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强调其诗歌力量对于复兴中国文明的意义。通过回顾古文明的兴衰史,鲁迅指出文明和野蛮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同于晚清学界对19世纪西方文明的简单崇拜,鲁迅认为野蛮蕴含着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本源力量。受章太炎、尼采影响,鲁迅对文明和野蛮的关系作出了全新解释并彰显出野蛮作为“内在文明”的意义。鲁迅提倡的“摩罗诗力”深化了晚清尚力思潮,他的理想是借助“摩罗诗力”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勇于战斗、进取的生机和活力,完成文明再造与民族革命的使命。

    2022年03期 v.30;No.145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