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前沿问题研究_院士跨界高端访谈

  • 稀土、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访谈严纯华院士

    彭青龙;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教授,围绕稀土、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严纯华教授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稀土资源储量大国,需要进一步提升稀土资源的价值;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要想实现突破,需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从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四个层面加强稀土资源安全。同时,稀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然而当前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依旧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需要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培养研究者的科学家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是大势所趋,国家只有给予高校更多自由度,才能让"强基计划"体系自洽。兰州大学致力于从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四个维度打造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2021年06期 v.29;No.14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前沿问题研究_思源湖畔笔谈:营商环境建设与国家治理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方法的规则与实践

    罗培新;

    法治内嵌于世界银行评估的每一项指标,营商环境评估本质上是对制度体系的检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制度体系,既包括成文规则,也包括习惯做法。根据"所测即所得"的方法论,如果制度规则未被市场主体所感知和遵循,则制度规则将沦为具文。营商环境评估,必须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依归。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指与个人无关的、规则本身带来的交易成本。我国各地营商环境评估工作,务须遵循"可量化、可比较、可竞争及可改革"的路径,摒除一切无法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以市场主体感受为唯一评价标准,审慎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真实真诚推进评估工作。

    2021年06期 v.29;No.14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常健;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升级再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聚焦于法律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的完善,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与核心支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逐步"本土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之间呈现出相互推动与倒逼的互动关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要正确理解和领会营商环境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明确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完善是核心,能力提升是关键;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制度的"硬约束"。

    2021年06期 v.29;No.142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优化营商环境与数字政府建设

    韩春晖;

    数字政府建设是一种治理结构的重构,优化营商环境是一种功能目标的调整,两者有一种"结构—功能"的关联。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检查、公共服务、政府信息公开、纠纷解决的便捷性和效率性作用明显。当然,政府数字化转型也存在技术风险,它传导到营商环境中,可能引发侵犯商业秘密、增加企业负担、危及企业发展、影响企业信誉等法治风险。我们应更加积极地以世界银行指标引领数字政府建设,更加审慎地以数字政府法治化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技术维度与法治维度并重,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法律制度、法治机构、法治原则和权利保护机制建设。

    2021年06期 v.29;No.142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论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取向

    李富成;

    中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取向,确立营商环境改革的刻度标尺和目标任务;坚持国家战略导向,在国家战略实施中更加注重营商环境保障作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更加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坚持产业发展面向,遵循法治原则发展差异化营商环境;坚持美好生活方向,打造美好生活小微营商环境和平台经济生态化营商环境。

    2021年06期 v.29;No.142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重要问题研究_话语体系研究

  • 中国现代哲学百年:从模仿走向原创

    方松华;

    尽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但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并没有荣膺引领时代的先声。当代中国哲学不仅与先秦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思潮蜂拥、学派纷呈的子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与近代"五四"古今中西各种思想激荡、精神高昂的时期也相去甚远。结束"五四"以来对西方哲学的"依傍",深刻反思中国现代哲学的创体系时期,进而告别模仿的时代,开启繁盛的中国原创的哲学新时代,乃是当代中国哲学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建构的紧迫任务与未来图景。

    2021年06期 v.29;No.142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 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解为瀚;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学先驱吴文藻先生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指出应引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以为中国社会研究的借鉴。他提出让理论符合事实,以事实启发理论,使理论与事实糅合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并以此来训练、培养独立的社会学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实现社会学完全的中国化。吴文藻先生的思想遗产对当下中国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三点启示:一是正确处理西方经典社会理论借鉴与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辩证关系;二是注重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性作用;三是重视中国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中人才、经费和组织三要素的关键性作用。

    2021年06期 v.29;No.142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重要问题研究_社会与历史研究

  • 社会信任的多学科研究及影响因素

    谢金文;王健美;

    社会信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外学者的研究包含社会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基本理论问题、信任危机问题、媒介可信度问题、新媒体与信任问题以及中国的特殊问题。社会和技术的新发展带来新问题,需要新关注。应致力于建立和增强长期稳定、理性健康的信任,祛除盲信盲从。影响信任的因素有信任者、信任对象、社会环境和传播媒介。提高社会的信任度,主要靠提高信任对象的可信任度,社会信任人人有责。交流沟通至关重要。人物和事物的透明度,怀疑和批判精神,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信任。传播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任者和信任对象。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媒体本身的公信力也是信任的社会环境之一,需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保障和提高。国际传播媒介要增进人类意识,弘扬共同价值;提高国际公信力,破除"敌意媒体"魔咒,促进国际社会的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还要调动全民力量,以正祛邪,并对移动传播趋利避害。

    2021年06期 v.29;No.142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汉人世家子嗣任侍卫初探——以靖逆侯张勇等家族为例

    陈章;

    学界以往对清代侍卫之研究多着墨于满洲侍卫,汉人侍卫乏人问津,研究颇为不足。这与学界的重大误区有关,即便是专研清史之主流学者,仍坚持认为汉人不能担任内廷侍卫。本文旨在厘清上述误区,以靖逆侯张勇家族为研究重点,兼及赵良栋、陈福、潘育龙等家族,揭示军功对他们实现封侯晋爵乃至世袭罔替之重要性,探讨汉人功勋子弟通过恩荫成为侍卫之途径。

    2021年06期 v.29;No.142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重要问题研究_“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跨学科阐述

  •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论”的主要意涵及其构建路径

    高福进;孙冲亚;

    文明交流与互鉴是实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向度,是促进异质文明合作、共谋人类幸福的必然选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论"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这表现为:在实现对经典世界主义扬弃与超越的同时,凝练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话语表达;确证了"文明多样性"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内驱动力;探索了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多重路径,内在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他者文明、遵循和合共生理念。

    2021年06期 v.29;No.142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8K]
  •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张劲松;

    风险社会直观地表现为生态恶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其内在推动力是科技创新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制度根源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世界风险社会推动着人类团结意识的产生,凸显世间万物之间的"类存在",促成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世界主义行动。为了应对全球性风险,世界各国制定了通行的国际准则,建立了统一管理和协作行动的国际机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的前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元素,蕴含着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它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2021年06期 v.29;No.142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符号学阐释

    王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其科学性和优越性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苦曲折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进,而当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曲解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误解,制约着其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认同,因此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显得尤为迫切。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必须依靠符号才能被传送、被解释,符号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交流传播,符号学也因此内嵌了丰富的传播要素,其中"解释项"概念的提出更是让符号表意突破了相对封闭的线性传播模式,成为一种随着时间、语境、认知层次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意义延展行为,其探索的关于符号意义产生与传播的"再现体、对象、解释项"三元关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外传播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2021年06期 v.29;No.142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重要问题研究_法律研究

  • 论北方族群法与东亚法文化圈的关系:以盗罪倍赃制的传播为中心

    张春海;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岛,西至中亚,北到草原大漠,南到中南半岛之内的诸文明,联合而成一个东亚法文化圈。在此文化圈内,由于具体文化、环境、社会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源性制度又发生变化,在同一性中发展出多元性。

    2021年06期 v.29;No.142 10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 远洋渔业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之适用

    房旭;

    发生在入渔国管辖海域的远洋违法捕捞行为受入渔国和船旗国的双重管辖。船旗国管辖的主要目的是制裁远洋违法捕捞行为,有效规范远洋捕捞活动。鉴于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施加的合理限制以及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过罚相当"初衷,对发生在入渔国管辖海域的远洋违法捕捞行为进行处罚仍需遵守一事不再罚原则。从"违法成本"视角来看,远洋渔业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应界定为:不得基于同一个远洋违法捕捞事实再给予与其危害性不相称的处罚。因此,对于已经被入渔国处罚的远洋违法捕捞行为,我国原则上可以依据国内法再次处罚,但应当遵循"过罚相当"的要求,在远洋违法捕捞行为危害性评估基础上,综合考虑入渔国已经给予的处罚以及我国应当给予的处罚,进而决定具体适用何种类型、程度的处罚以及是否免于或减轻处罚。

    2021年06期 v.29;No.142 12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