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锡喜;
高校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所创办的学校中开设马列主义课程、在"国统区"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高校建设马列主义课程并形成制度、普遍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等,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高校办学方向的特殊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前沿阵地,其学术思潮对社会思潮产生重要影响,以及高校应承担的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是新时代擦亮高校"最鲜亮的底色"的现实依据。为此,应抓好强化高校党政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及发挥各类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向同行作用等主要环节。
2021年05期 v.29;No.141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陈华栋;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发展完善,主要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发展阶段。从不同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理念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征来看,有一定的延续性,也体现了时代性。其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目标始终保持不变,但在政治要求、期望目标、重点内容、培养方式等问题上有所不同,体现了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沿革轨迹。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理念的主要沿革历程,我们发现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意识""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这些主要经验。
2021年05期 v.29;No.141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冯刚;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守正创新中改进和加强,取得了政策环境优化、队伍建设有力、制度保障完善、工作方式创新等新进展。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形成了新共识,主要表现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坚持畅通课堂教育主渠道,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加注重质量评价等方面。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瓶颈和难题,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
2021年05期 v.29;No.141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穆宏燕;
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发展至帖木儿王朝时期,达至灿烂辉煌的顶峰,波斯各大城市中地方画院和首都宫廷画院同时勃兴。在这些画院中,赫拉特画院作为当时的首都宫廷画院最引人注目。该画院在拜松古尔王子的经营下,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名流荟萃,生机勃勃,带动了整个帖木儿时期的文化建设,引发了一场东方的"文艺复兴"。拜松古尔经营下的赫拉特画院绘制了一大批插图抄本,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就是"拜松古尔《列王纪》"插图本。该插图本中的插图,艺术家们在整体构图、用色、景色描绘、建筑物装饰和绘画技艺等方面显示出高超的水平和创新性。该插图本精美的装饰、装帧、设计、插图都堪称帖木儿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其插图的风格成为帖木儿风格的典型代表,成为下一代艺术大师们的范式。
2021年05期 v.29;No.141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8K] - 宗笑飞;
与模仿说对位,形式美学倾向于追求镜像论之外的审美效果,于是文学想象,甚至幻想成为重要指向。与此同时,形式在与内容并举的二分法中占有独特意义,尤其自现代主义以来,形式成为形式美学的首要向度。而《一千零一夜》作为民间传说的集大成者,自然而然地游走于模仿和反模仿之间,其蕴涵的形式美为现代文学的形式审美提供了丰腴的土壤。文章以框架结构和嵌套结构的所来所往为例,探讨《一千零一夜》的审美形式,试图在纷纷攘攘的主义和显学之外找回一点文学研究理当持守的常规或常识。
2021年05期 v.29;No.141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汪筱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小说中的情感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跨媒介音乐叙事,即跨出文字媒介的本位,去追求音乐媒介的美学效果和叙事能量。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里,叙述形式和结构也是一种思想,隐含着叙事策略的思想动机和情感动力。现有对石黑一雄小说音乐性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某一部作品,文章希求跳出个案研究的局限,以其多部小说为蓝本,考查石黑一雄如何借鉴作曲理论中的复调和曲式,借助乐音的动态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结构之间的异质同构,在小说中呈现音乐中变化统一的形式美,从而实现叙述结构和主题思想的异质同构。石黑一雄的跨媒介音乐叙事展现了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媒介的独特价值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021年05期 v.29;No.141 59-7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许建平;许在元;
王世贞是晚明一位影响大、争议多,被误读也多的承前启后的文学家,故须重新认识评价。事实上,王世贞与七子派的诗文理论是王阳明心学与前代诗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先进性和集合性。王世贞诗学在继承"七子"派的同时,发生了六种新变:以博补狭、性灵观、情法观、新格调体系、格调式神韵说、对模拟的扬弃等,从而形成了以情欲为源,以抒情写意为归,以法度范式为体,以学养为粮,以才气思为翼,以格调韵境为品,以自然为美的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国诗学发展至此的集大成,标志着中国诗学理论至此已基本完成,此后的理论只是这一理论中某一枝(如宗唐派、宗宋派、性灵派、格调说、神韵说)的极端式的、精细化的发展,同时意味着时代风气转换的开始(如情法诗学取代道统诗学、性灵之风、博学之风、求实之风等)。王世贞诗文创作集前代之精,别开新体,量大、体全而不乏精品,形成雄浑、刚健、清新而自然的风格,被誉为明代苏轼。如果说明清文学的重心经历了由心学到实学、由义理到考据、由率性到致用、由性灵到神韵的转变的话,那么,王世贞就是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转换器,一位开启清代诗风的先导。
2021年05期 v.29;No.141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何丹;
通过"孔子传记"与《史记》的文字对比,可见海昏侯墓衣镜画像中"传记"的书写主要依据《孔子世家》,并间或参照了《仲尼弟子列传》和《太史公自序》,而仅有个例受《公羊传》的影响。其图案所描绘的孔子"长人"和"布衣宗师"的形象,又可见"孔子图案",与《孔子世家》中同样吻合。如此,海昏侯墓"孔子画像"的整体创制,便是以《史记》为根本依据,"传记"与"图案"两部分可互为参照。
2021年05期 v.29;No.141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丁晓萍;
《戏剧与人生》是陈铨唯一的戏剧理论专著,既是对与其民族文学理论一脉相承的戏剧观的阐释,也是对其所遭受批判的回应。全书主要围绕崇高艺术与宣传工具、人生态度与戏剧立场、"戏园"剧本与"案头"剧本、戏剧创作与戏剧批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理顺陈铨对这几组关系的态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他抗战时期戏剧创作所呈现的特点。其戏剧理论无论是对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还是对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建设,都具有独特价值。
2021年05期 v.29;No.141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张远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贫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贫困治理的新理论、新举措。主要包括: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扶贫开发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力;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理论和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而且对中国贫困治理及全球贫困治理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21年05期 v.29;No.141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沈学君;
笛卡尔在寻求知识的阿基米德支点时,提出了心灵比身体能更好地被感知的观点,但仅限于对自心的认知,没有拓展到他心上,这就可能提出一个怀疑主义的他心问题——我如何判断他人是不是一个没有心灵的自动机?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笛卡尔的哲学密不可分,心身二元论为他心问题的解决设定了本体论障碍,心灵与身体之间没有逻辑的关联,使得直接认识他心没有可能。利用逻辑来证明他心不仅未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反而违反我们的生活常识。笛卡尔的确向人们提出了难题,但也不是无解,解决之道在于破除心身二元论。
2021年05期 v.29;No.141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肖根牛;
康德通过对休谟和笛卡尔关于自我问题的诊断,发现自我只能作为毫无内容的先验主体,对自我的追问无法通过直接认识,只能诉诸回溯性的反思模式。但是对自我的反思出现了循环论的问题,对自我的反思事先预设了对自我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康德表象主义立场的分析,发现自我循环的问题不可避免,只有否定表象主义路线才有可能解决。通过对康德之后的反表象主义路径的分析,发现只有恢复行动的本原地位才能解决康德自我概念中的问题。
2021年05期 v.29;No.141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董梅;袁小陆;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择取916所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及其麾下370名英语专业教师与2 418名英语专业学生展开半结构式问卷调查,以探明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为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与新文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师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言不顾行的现象;能够使用英语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生凤毛麟角;中国宗教、哲学、建筑等相关英语教材严重匮乏。进一步的数据挖掘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使用英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自信度和课堂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多寡是影响英语专业教师使用英语准确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积累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是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准确系统使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
2021年05期 v.29;No.141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朱明哲;
学界常视近代西方法学知识传入为被动接受欧美知识的过程,忽略了我国知识精英的自主性。然而,里昂中法大学所见之博士论文写作过程显示,近代留法法学博士不仅对自己所欲学的知识以及学到这些知识的最佳途径有明确认知,而且为了实现心目中的最佳学业选择,不断与指导教师和中法大学管理层沟通乃至争执。他们的论文中普遍表达了对近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之方法的关注。这种选择既受到里昂法学院学术氛围的影响,又是当时留法学生共性的体现。他们延续了里昂倾向于社会科学研究和同情社会主义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又像其他留学生一样,时刻关注祖国时局的发展,对当时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抱乐观态度。
2021年05期 v.29;No.141 13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陶宇斐;关增建;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9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变化、关键词变迁反映的实践教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颇受重视,且教学形态、体系、培养理念等变化明显,逐渐从传统实践教学走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平台建构完备、注重海外交流合作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但其中也存在不足,如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缺乏校本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学时偏少,师资不足,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评估机制还需完善等。
2021年05期 v.29;No.141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