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前沿问题研究_院士跨界访谈:面向未来的科技与人文

  • 技术社会、大数据与创新思维——访谈梅宏院士

    彭青龙;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梅宏教授,围绕技术社会、大数据与创新思维等问题而展开。梅宏教授认为,技术社会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创新文化的演化。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信息技术的滥用和误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至关重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数字化生存能力"已成为必备的社会技能,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等为代表的创新思维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保证信息技术被运用在正确的轨道上,让科技创新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

    2021年03期 v.29;No.13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前沿问题研究_思源湖畔笔谈:知识产权法研究

  • 数据驱动竞争规制的基本认知与方法论

    杨明;

    数字经济的发展以产业数字化为表征,由此形成的在线生态系统具有区别于传统市场竞争环境的结构属性和系统效应,市场主体的决策过程也就越来越与数据分析紧密联系。在此情境下,数据优势企业极易获得规模效应,从而有能力"赢者通吃"并长期维持竞争优势;数据劣势企业则会受到"逆向激励"而采取模仿策略,以期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选择。无论是导致竞争不充分的行为,抑或模仿行为,都使得行为人的竞争对手会为商业争夺付出额外成本,因而应当受到竞争法的规制。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规制此类竞争行为的关键问题在于分析"数据驱动竞争给消费者和竞争者带来的福利变化"与"竞争者所遭受的损失"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而判断被诉行为是否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减损。

    2021年03期 v.29;No.139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论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性

    孔祥俊;

    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性和公共政策性的二重性,公共政策性构成其显著特性,并塑造了其独特的财产性。知识产权的财产性要求进行严格保护,而公共政策性则要求保护利益上的平衡和兼顾。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性衍生了诸多具体特征,需要根据其具体特征扬长避短和健康运行,使其各得其所。当今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政策治理,既在较大程度上源于公共政策性,又需要把握好界限,防止其泛化和抑制法治。公共政策性对构建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至关重要,但此类构建应当正视现实和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

    2021年03期 v.29;No.139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论知识产权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宁立志;

    受移植欧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影响,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中普遍采用保护论范式,对此予以反思便可发现,作为保护论理论依据的功利主义说与自然权利说都存在缺陷,而且知识与财产的耦合性也不高。两相比较,限制论范式的理论基础反而更为充足,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是鼓励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促进知识产品流入社会,保障公众自由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权利,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过度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异化,有必要对知识产权施加一定的限制,使其回归初心。从赋权角度来看,可以对知识产权的广度、长度、强度等方面施加限制;从行权角度来看,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法本身以及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施加限制。

    2021年03期 v.29;No.139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三大环节及方法论启示

    刘伟;杨振家;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以往意识形态的批判,构建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新意识形态样态,体现了批判视阈下的建构逻辑。这一理论蕴含的方法论启示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应当遵循三个环节,即从明确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立场到掌握意识形态批判的话语权,从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到还原被批判对象的利益本性,从消解原有意识形态的幻象到确立新的意识形态规范。深入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要义,也为推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021年03期 v.29;No.139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仪式与信仰塑造

    宋斌;黄伟力;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仪式推陈出新、运用较多的时期,这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传播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铸造全党政治信仰的现实需要。政治仪式中的符号、演说、氛围等元素,在视觉、叙事和情感等方面对政治信仰的铸造具有独特优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各种政治仪式运用于全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铸造,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2021年03期 v.29;No.139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古田会议对红军伤病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贡献

    闵建颖;叶福林;高哲;

    妥善治疗和安置伤病员,做好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创建以来就必须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古田会议不仅在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方面为我党我军树立了历史的丰碑,而且也为做好红军伤病员工作,开创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田会议决议对加强伤病员的救治,提高红军战斗力,密切军民鱼水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03期 v.29;No.139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重要问题研究_法治建设

  • 检察官权力清单的去行政化设计及悖反

    孙皓;

    肇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司法改革中,打造具备充分自主性的办案责任体系无疑是核心要务,这与之前行政化特征较为明显的司法组织模型形成了鲜明对照。而富有效能的司法责任体系应当由权力生成机制、权力存续机制以及权力运行机制共同组合而成,其中,司法权的动态运转是能否达成"去行政化"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H省检察官权力清单的全面复盘,借助于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综合运用,不难发觉现实与期望之间尚存一定距离。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反而容易通过权力布局的重新整合得到强化,进而导致个体办案单元的自主性活力无法被释放。同时,逐级审批式的办案逻辑难免再度占据"制高点",削弱改革决策力图实现司法亲历性的努力。

    2021年03期 v.29;No.139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论虚拟现实三维数字模型著作权法的适用问题与完善路径

    田小楚;马治国;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业已成为信息领域中继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之后被广泛开发与应用的热点,但随之引发的著作权侵权风险与乱象难题亦日益凸显。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研究为切入点,在探析虚拟现实三维数字模型转换的技术原理与实践困境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项技术涉及著作权客体与内容的适格要件与规制范围,并从"独创性判断—异维复制—合理使用"三重视角深度剖析虚拟现实三维数字模型应用中的可版权性、合法性与利益权衡考量等问题,以促进虚拟现实技术之科技创新和法治回应的动态均衡发展。

    2021年03期 v.29;No.139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遗传资源的法律困境与出路

    金梦;

    由于存在巨大的潜在科学与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洋遗传资源。与此同时,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与保护机制的背景下,对海洋遗传资源不受限制的获取与利用,不仅会造成海洋生态破坏的环境问题,也会引发利益分享的现实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已致力于解决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联合国大会在2015年2月13日通过了一项决议,制定了一个海洋法框架内的实施协议,尽管如此,仍未形成专门管理这些资源的法律框架。因此,本文探讨了适用于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遗传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国际法相关规则。

    2021年03期 v.29;No.139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重要问题研究_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

  • 麦克尤恩《蟑螂》的非自然叙事及其政治讽喻

    尚必武;

    通过戏仿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变形记》,麦克尤恩在小说《蟑螂》中以人虫之变的非自然叙事模式,讲述了主人公吉姆·萨姆斯由蟑螂变形英国首相并推行让金钱倒流的"逆转主义"的故事。作品引发了一系列让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最核心也最终极的一个问题莫过于为什么麦克尤恩笔下的主人公是一只蟑螂?这一问题在文本层面上表现为经历人虫之变的吉姆遭遇身心分离即身体与眼光的脱节,产生了对自己是谁的身份困惑以及变形所为何事的焦虑。对此,麦克尤恩一方面通过让吉姆以内聚焦的方式凝视一只正在地上爬行的蟑螂,使之在他者镜像中完成了蟑螂身份的自我辨识,另一方面通过混合运用"解叙述"和"非自然心理"两种叙述策略,揭示了"逆转主义"的"复仇主义"本质。本文指出,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尽管《蟑螂》的讽刺矛头直指英国脱欧事件,但其终究无助于当下英国的脱欧之争。将蟑螂作为笔下的主人公,麦克尤恩意在暗讽对脱欧行为的合理解释不外乎是英国政客脑子爬进了蟑螂而导演的一出闹剧,同时希冀借助这一非自然叙事样式,让无奈的人们至少可以"在黑暗中发出一阵野蛮的笑声"。

    2021年03期 v.29;No.139 8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之夜》中的原型解读

    赵晓彬;刘淼文;

    卡维林的长篇小说《爱吵架的人,或瓦西里耶夫岛之夜》以列宁格勒老一代学院派教授洛什金返回列宁格勒,莫斯科年轻一代形式学派代表涅克雷洛夫前往列宁格勒参加文艺晚会并受到冷遇为主线,描写了新老两代语文学者的明争暗斗,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语文学者或作家们的众生相。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著名语文学家和作家,如什克洛夫斯基、波利瓦诺夫、费定、卡维林等现实原型的代入,揶揄地表达了关于当时语文学界针对长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叙事模式等创作之争的看法。这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小说,属于非传统小说之列,抑或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带钥匙的小说"。

    2021年03期 v.29;No.139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Pi的奇幻旅程》中的跨物种交际境遇与小说叙事动力学

    唐珂;

    物种之间的交际、交涉与共存是自然界生态圈中的普遍现象,正因为彼此环境界的符码规则不兼容,生命体在参照对观中可更深刻地认识自身。人"认识你自己"的向内探索以浪漫主义反讽的方式展现在扬·马特尔等作家虚拟的人与其他生物互动共处的故事中。突破俗常理性经验的特殊事件,以及人为应对事件而对旧有习惯规则所作的调整,使交际系统在产出新的构成元素的过程中得以维持运转,这一交际系统的存续反过来为叙事的推进提供持续的动力。与物种交际系统同时开启的还有人的观察者系统,交际系统停止运转时,观察者系统却不能同步终止,惯性所导致的巨大张力负责制造小说意义场的情感效应。

    2021年03期 v.29;No.139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稀见明抄本《皇明肃皇外史》与王世贞订讹条目考辨

    石峰雁;徐美洁;

    明范守己著《皇明肃皇外史》四十六卷,现存明抄本三种,有两种内题"王世贞订讹"。普林斯顿大学藏明蓝格稿抄本,订讹以白纸细签条形式,贴于条目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卢氏抱经楼、刘氏嘉业堂藏印明抄本,订讹以眉批书于天头。国图另藏祁氏澹生堂抄本,为"四库修存"用书,系明抄配清抄本。本文将明抄本内163条订讹全部作了疏证,发现订讹内容所据史料多为《明世宗实录》,且内容出于一人之手。本文辨析以下问题:一、王世贞与范守己交往密切,并计划为范守己刻书;二、订讹中有王世贞独有的史料证据;三、王世贞有传抄《明实录》的特殊条件;四、明抄本前"采据书目"中有王世贞《史乘考误》等后出著作;五、抄本并非坊刻本,无利用王世贞名号牟利的动机及必要。故认为:订讹出自王世贞之手,普林斯顿本极有可能为王氏家藏付刻本。

    2021年03期 v.29;No.139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二语习得的超学科框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徐锦芬;杨柳;

    道格拉斯学派提出了二语习得的超学科框架,有效摆脱了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局限,为理解二语习得现象提供了多维的社会视角。文章首先介绍基于不同学科的二语习得超学科框架及其理论视角,然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具体描述二语习得超学科框架的内涵,最后讨论二语习得超学科框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2021年03期 v.29;No.139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 我国商务英语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10年来CNKI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

    张蔚磊;

    自2007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商务英语专业以来,商务英语在国内的地位日益凸显,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文章运用BICOMB和SPSS22.0软件,对2010—2020年收录于知网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分析发现,十年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商务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研究;(2)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3)商务英语教学模式;(4)商务英语课程设置;(5)商务英语应用;(6)商务英语翻译。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该领域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商务英语能力量表体系的研制;虚拟现实技术与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融合;利用大数据和语料库技术研究企业形象、区域贸易关系;根据新的国际市场人才需求,研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等。

    2021年03期 v.29;No.139 14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