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宁;
新文科建设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界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进程中科技人文将起到某种范式的作用。它对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给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科学的因素和技术的手段。讨论具有范式意义的新文科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回避科技人文这个话题,因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科技人文命题的提出绝不只是科学技术加上人文,而是可以同时含括这二者,并达到其自身的超越。新文科理念的诞生就是这种超越的一个直接成果。因此,它更具有范式的意义和引领作用。多年前比较文学学科就已经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先行了一步,比较文学学科在美国的发展流变证明,科技人文将在未来的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同时它也可以给中国的人文学科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更新。
2021年02期 v.29;No.138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何成洲;
人文与科学的差别被人为夸大,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认识不足,这妨碍了我们去积极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危机与挑战。新文科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促进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对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强调人文的行动力,让知识的生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求;二、通过学科交叉,充分发挥人文研究改变世界的潜力;三、通过让科技与人文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高等教育要致力于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均衡发展与交叉融合。
2021年02期 v.29;No.138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熊澄宇;
新文科建设意义重大,需要从概念厘定、学科融合、学术评价等不同角度加以关注。本文建议用符合学术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取代目前在管理层面使用的哲学社会科学概念,从学科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的角度推动学科融合,并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出发探讨文科成果的评价模式。基于此,新文科建设应达到文理融合、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人文日新的目标。
2021年02期 v.29;No.138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冯晓青;刁佳星;
有关"思想/表达二分法"的理论争议与实践藩篱源自学界未能将其作为一项法律概念加以分析。从法律概念的价值取向与涵摄目的入手,可以发现著作权法对公共领域的价值偏好界定了"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内涵;著作权法的司法实践划定了"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外延。在价值取向支配与典型对象框定下,"思想/表达二分法"为涵摄非典型对象提供了价值依托与类比依据。
2021年02期 v.29;No.138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 刘维;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尚未动摇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但是人工智能创作和作品利用产生了独创性、权利归属和合理使用判断的新问题,应当在《著作权法》中明确相关规则。基于人工智能创作过程的选择和判断空间、与人类创作成果的相同外观表现、产权激励及稳定交易秩序的政策,应当认可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独创性;基于人工智能创作过程的自主性,避免对算法所有者的多重激励,应当拟制算法使用者就人工智能创作成果享有著作权;基于人工智能利用他人作品的基础性和非表达性,可以考虑转换性使用规则的本土改造或增设人工智能利用作品行为的合理使用情形。
2021年02期 v.29;No.138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郭怡萱;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之间产生关联,是因为案件争议的焦点同时符合了行政法规范和刑事法规范。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关联案件的处理方式并不统一,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法院立案审查区分机制匮乏和法院内部移送机制缺失以及行政主体与法院之间的协作路径阻滞等不足。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可借鉴已有的"三审合一"的经验,构建"二诉合一"的审理机制,以此有效消除现行处理机制中的障碍,缩短诉讼周期,有助于推动司法公正与效率目标更好的达成。
2021年02期 v.29;No.13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胡若溟;
自合法预期被引入判决以来,这一概念围绕着"内容""渊源""保护条件"和"保护方式"四点主要争议在英国法中蓬勃发展。而在中国,虽然学人一直未曾放弃对合法预期中国化的关注,但其在中国司法审判中基本附着于"信赖保护"的话语体系。对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1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显示,中国法院在"程序性预期保护""保护条件"和"信赖利益作为行政决定前考虑因素"等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合法预期理论。由于合法预期在实践中侧重约束行政权力,未能兼顾公私利益,并不能作为法院完成政策实施等多元化任务的最佳工具,因此不为法院倚重。为此,应从限制保护对象、严格保护条件、限定保护方式入手为合法预期在中国法中寻找更为准确的定位。
2021年02期 v.29;No.138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 潘娜;丁智聃;
本文针对239名省部级干部进行履历信息调查,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省部级干部的人力资本要素类型,通过多元层次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变量对其晋升的影响。本文发现中央和地方省部级干部的晋升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年龄、党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职位变动等人力资本要素都与晋升速度呈相关关系,进而归纳出中国场景下高级干部晋升的"人力资本逻辑",为中国干部队伍建设和健全完善干部管理机制等实践提供启发。
2021年02期 v.29;No.138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 谢岳;詹晟晨;
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贫困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掉了所有贫困县的"帽子"。不过,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中央政府在筹划下一个更加艰巨的计划,即如何巩固已有的"精准脱贫"的成就,解决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在已有的学术探讨当中,研究者对贫困治理可持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要么采取市场化的形式,要么由政府大包大揽,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对立而非互补的。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强调政府与市场合作的地方治理实践,对于解决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地方合作主义的理论,解构云南省会泽县一家"扶贫公司"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政府为体,市场为用"扶贫逻辑的实际推广价值。
2021年02期 v.29;No.138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 徐翔;
本研究创新性地明确提出社交网络"意见典范"的理论维度与内涵,并针对意见典范的整体内容特征扩散和相似关系,结合微博中的规模数据予以探索性的检验与实践分析。意见领袖不仅仅具有内容碎片的扩散与影响力,也具有用户内容整体特征的传递和影响力;意见领袖随着其作为"意见典范"程度的增强,表现出内容个性和独特性的消磨、向"芸芸众生"贴近的趋向;意见领袖的程度越高则相互之间就越是趋似,呈现越来越强的用户异质性消解与"社会窄化";意见领袖的阶层越高则层内用户相似性结构越集聚化和中心化,而非去中心化。意见领袖作为意见典范的内涵和特征,内蕴着一系列张力和悖论,使得高影响力的典范用户从对于垂范性和引领性的诉求而走向"文化工业"式的标准化主体再生产,从丰富性和独特性而收敛于高影响力阶层内容的封闭,从用户模因流动的自由多向而形成中心化、赋权分化的用户内容逻辑与话语圈层。
2021年02期 v.29;No.138 8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7K] - 孟乐;徐媛媛;周武忠;
以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游客体验则成为了旅游学术研究和生态景区设计运营的热点。本文首先采用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型对中国和德国生态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并基于游客体验视角展开实地调研,提出人性化设计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政府、地方和景区各司其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旅游体验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2021年02期 v.29;No.138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 刘建军;
世界上多种文化体系基本可以划分为开放的和封闭的两大类型。思维模式作为文化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其不同的思维出发点和运行方式,是决定其文化体系不同的根本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关系本质论和方法论(道)为思维模式出发点,在各种对立关系的联系、转化与相互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体系;而西方文化则是以概念本质论(逻各斯)为思维前提、以严密的逻辑自洽论证为特点所构成的文化现象。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以关系本质和方法论为思维出发点及其所形成的运作方式,决定着中国文化体系具有吸纳性和开放性的功能;而以概念本体论和逻辑自洽演绎为思维方式的西方文化,则暗隐着排他性和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弊端。
2021年02期 v.29;No.138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 陈明;
印度古代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流传甚广,并通过西亚文化的中介,远传欧洲。巴利文佛教《本生经》中的"三条鱼的故事",不仅出现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之中,也出现在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粟特语民间故事写卷、波斯语《玛斯纳维》、波斯语《苏海力之光》、泰语《娘丹德莱的故事》以及《凯里来与迪木奈》的多种译本或转译本(比如格鲁吉亚语译本、拉丁语译本等欧洲多种语言的译本)等多元与多语种文字文本之中。该故事不仅以文字文本的形式流传亚欧大陆,而且还依托这些文本的插图本,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跨时空、跨文化的流传,本文通过梳理这一故事的文图源流与图文关系的变化,展示古代印度文学与宗教对外传播的复杂性,并为理解古代欧亚的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证事例。
2021年02期 v.29;No.138 12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16K] - 刘云溪;段超;
2020年8月15日至9月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平台成功举办。国内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学者陈众议、王宁、刘建军、查明建、何成洲,程巍、陈跃红及知名作家李洱分别担任八场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围绕"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这一主题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2021年02期 v.29;No.138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