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首语

  • 中国抗疫,交大智慧

    彭青龙;

    <正>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庚子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上海交通大学广大师生员工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医务工作者践行大爱无疆,勇赴前线,载誉而归。570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182名医护人员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查医生援鄂日记》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研发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

    2020年05期 v.28;No.13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重要问题研究_法治建设

  • 地方政府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法律应对

    叶必丰;

    地方政府在自己的法定权限范围内有权积极主动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所依据的原则是分级负责原则而不是属地管理原则。省级政府有权通过疫情预警制度、省级卫健委有权通过授权制度公布疫情,县市级政府有权通过防控措施的公告制度公布疫情或者根据委托公布疫情。对是否"封城"即封锁疫区,地方政府有权根据法律规定的、不可放弃的公共安全需要实施合目的性裁量。对符合法律条件和事实条件的,应当封锁疫区。但未宣布疫区即实施封锁的,存在严重瑕疵。地方政府的防控措施应当足以实现法定目的,且符合利益衡量原则。

    2020年05期 v.28;No.135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智能法治与疫情防控的秩序模式

    程金华;

    至今为止,中国针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从中也展现了"秩序优先"的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在风险应对和应急管理中的固有价值。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建构疫情防控所需社会秩序的成本和收益也值得认真总结、反思和提炼。本文归纳了中国在建立并维持社会秩序中所先后采纳、不同程度上实践的三种秩序模式,即"物理强制秩序""数据理性秩序"和"智能法治秩序",并对这三种秩序建构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本文提出应当优化并升级疫情防控的智能法治秩序,以降低疫情防控的整体社会成本,并归纳了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机制,供实践操作参考。

    2020年05期 v.28;No.135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疫情期间刑事司法治理的挑战与回应

    林喜芬;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挑战着我国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刑事司法亟须充当起紧急性、专业性和规制性的治理角色。刑事司法在紧急应对涉疫案件时,需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进行严格解释,今后需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罪状表述进行修订以满足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在应对涉疫案件的专业性问题时,需要在科学证据的可采性标准上尊重疫情规律并发挥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积极作用,同时,注重收集电子数据来惩治基于网络的涉疫案件。刑事司法还应充分发挥规制功能,处理好从快打击和保障人权、涉疫案件和常规案件的关系,充分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积极意义,宽严相济地依法处理涉疫案件。

    2020年05期 v.28;No.135 23-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驾驶行为保险与车险规范重构

    韩长印;郑洁文;

    新冠疫情的暴发致使我国众多车辆被动地进入长达数月的闲置状态,然而车险保费却未能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再度反映出我国现行车险费率机制的滞后与僵化。目前,我国车险行业采用的两类车险费率因子(从车因子与从人因子)与车辆实际风险的相关性较弱,不仅导致车险费率与车辆风险之间的对价失衡,影响车险盈利,而且造成车险消费者因疫期停驶、城市限号、网约车拒赔等原因在风险保障与保费负担方面遭遇诸多不公。驾驶行为保险引入驾驶行为因子进行定价有助于解决前述问题,并可以促进车险费率体系趋向公平。但驾驶行为保险的引入需要对相关车险规范作出调整,比如:以保险人直接获取保险标的风险信息替代投保方的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的信息收集行为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对复杂的保费厘定方案要尽到说明义务等。

    2020年05期 v.28;No.135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重要问题研究_国家治理

  • 中国疫情防控多主体关系的动态诠释

    徐家良;张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控,呈现出多主体协同关系,这是对传统政府依赖关系的一种调整。本文结合中国疫情防控实践,建构了涵盖"单圈自转""双圈联转"和"三圈互转"的"圈层运动"分析框架,具有目标一致性、结构非对称性和行政主导性三重关系特征,总结出政府圈过大的"非等量合作"形态,发现决策环节未充分吸纳社会参与、防疫过程向社会赋权有限、社会自身联合意识不强三个体现社会自主性不足的主要问题,提出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决策、面向社会释放权力空间、枢纽中介聚合社会发展的转型策略,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圈共治,加快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

    2020年05期 v.28;No.135 47-5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新冠疫情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走向内在一致性的系统思考

    张录法;

    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然而,由于社会共识尚未形成,且自身具有复杂性,健康中国的推进还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彰显。本文基于系统协同理论,遵循健康的影响要素及宏观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框架,回顾总结了我国卫生健康战略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健康,进而重点探讨了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实的路径和关键举措。

    2020年05期 v.28;No.135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应急管理中政区治理的关联逻辑及其内在困境

    熊竞;

    政区治理从制度形式、政策理念以及细分要素上都与应急管理有关联,然而在研究应急管理的诸多视角中还缺乏对政区治理的系统思考。从政区治理各要素在应急管理中的行动逻辑来看,至少存在应急事务无边界与政区治理有边界的矛盾、大规模易于疫情扩散与小规模治理能力弱化的矛盾、常态需要多层级与应急要求扁平化之间的矛盾、应急管理所需的精细分类与政区建制类型缺乏和转换失序之间的矛盾等内在困境。在四个政区要素的双重困境分析中,本文也初步探讨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改革路径。

    2020年05期 v.28;No.135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强化路径

    刘宏松;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全球蔓延对全球化进程造成了强烈冲击。疫情严重扰乱了全球价值链,并使全球资本和人员流动出现了大幅萎缩。由于全球化的驱动力量没有消失,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带来全球化的终结。此次疫情凸显了全球治理需求与全球治理能力之间的差距。面对疫情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全球治理。二十国集团具有容易达成危机决策的特征,是危机形势下适于组织全球集体行动的核心机制。在危机形势下加强全球治理,需要从发挥二十国集团的政治领导作用和加强机制化建设着手。为更好地发挥政治领导作用,二十国集团需要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密切合作。机制化建设可以从强化部长级会议的相互评估功能和提升二十国集团进程的开放性两个方面展开。

    2020年05期 v.28;No.135 78-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与中国对策

    朱启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已经严重冲击经济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恐慌。本文主要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展望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应对疫情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美国经济下跌严重,多重风险阻碍经济复苏;日本经济形势持续严峻,可能开启衰退序幕;欧洲经济衰退较大,经济复苏进程艰难;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但问题与挑战较大。中国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保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020年05期 v.28;No.135 8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后疫情时代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动力机制

    陈洁;

    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产业、社会经济冲击巨大,市场方面消费能力和意愿降低、消费结构和方式改变,产业方面复工复产延迟、正常生产秩序被干扰,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后疫情时代,通过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是当务之急。本文剖析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动力机制:消费复苏是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基础;产业升级通过"总量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效应"促进消费升级,消费升级通过"收入增长效应""要素配置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本文指出,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策略路径要始终明确效果目标、创新优化效率过程,应识别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中的同步促进和错位提升,扶持受损严重和关联效应大的行业以刺激消费复苏和升级、重点发展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供需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2020年05期 v.28;No.135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重要问题研究_科技人文

  • 新冠病毒肺炎突发与治理的人文反思

    王宁;

    新冠病毒的出现和传播已导致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染上病毒。然而,经过中国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众志成城的努力和有效防范,这场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在中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正当西方一些国家的媒体和官员指责中国违反人权强令人们居家隔离时,疫情却毫无节制地在欧美国家相继暴发,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在这方面,中国有效控制病毒蔓延的经验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和医务工作者所认可,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而求助于中国。同时,经过努力他们也开始采取果断的措施逐步有效地控制疫情在本国的蔓延。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反思: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应采取全球治理的手段来遏制;既然病毒的根源在自然界,人类就应该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并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作为自然界万物大家庭中的成员,也应当受到人类的善待,这样人类才能得以持久地繁衍并获取更大的收益;再者,疫情的传播致使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我们面临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挑战,这也需要我们作出相应的回应和调整。

    2020年05期 v.28;No.135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信息疫情”的定义、传播及治理

    徐剑;钱烨夫;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的同时,"信息疫情"以比病毒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肆虐。"信息疫情"的传播主要有速度指数级、对象海量级、网络去中心化和效果疫情化等特点。研究在情境危机传播理论框架下,基于SEIR模型仿真模拟了新冠"信息疫情"在社交媒体的网络扩散机制,分析了传播过程中易感节点、暴露节点、感染节点、免疫节点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抗衡态势,采用不同类型的信息校正策略将产生差异性的结果。简单封禁相关不实信息虽可减少"信息疫情"的影响范围,但对于"信息疫情"峰值出现的时间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有效的治理策略应是官方、意见领袖和民众的多方携手合作,建立全球信息治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信息疫情"的传播与扩散。

    2020年05期 v.28;No.135 12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

    黄庆桥;

    人类历史上面临的每一次重大挑战,都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机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重构我国科技创新内外部环境,国际竞争加剧,成本与风险增加,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契机,让制度创新的紧迫性更加凸显。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产的供应链安全,积极应对某些国家的打压,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原理性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加快解决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不强的问题,形成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实施机制。探索"云端"科研常态化,主动加强内外沟通,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升级,为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赢得主动。

    2020年05期 v.28;No.135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

    彭树涛;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合理性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进行讨论。建设"新医科"是医学教育发展合目的性维度的价值诉求、合规律性维度的学科自省和合规范性的路径优化。后疫情时代建设"新医科",需要在坚持"医"的本质的逻辑起点上,融合新背景与新要求、新理念与新模式、新知识与新专业等"新"的特质,通过创新医学教育治理模式、学科组织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协同机制,优化医学教育治理体系、医学学科发展体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健康服务能力体系。

    2020年05期 v.28;No.135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稿约

    <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逢双月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CSSCI来源期刊,曾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荣誉称号。"科学文化"栏目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一、主要栏目本刊重视学术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创新性、理论性、政策性,尤其欢迎体现新思想、新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学报将依据办刊宗旨,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引领为原则设置相应栏目。反映学科前沿交叉融合的新成果优先刊发。

    2020年05期 v.28;No.135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