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前沿问题研究_院士跨界高端访谈: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

  • 设计科学、知识供给和教育——访谈谢友柏院士

    彭青龙;罗津;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谢友柏,聚焦设计科学、知识供给和教育。谢友柏认为,设计科学强调设计的对象都是PPSS,即物理(physical)、心理(psychological)、社会(social)、系统(system),而不是CPS(cyber physical system,信息物理系统)。设计是知识流动、集成、竞争、进化的过程,参与设计竞争的不能只有社会精英,还要有社会大众,同时必须遵守有利于人类共同美好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法则。谢友柏还提出,高等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的培养,要从"德"与"才"两方面综合考量,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要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心同向。

    2020年04期 v.28;No.13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前沿问题研究_思源湖畔笔谈: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智能社会的变革与展望

    成素梅;

    智能革命的发展最终将会对工业文明釜底抽薪,成为工业文明的掘墓人和智能文明的缔造者。智能文明将是社会与技术高度纠缠的文明,也是深度拷问人类本质特征的文明。我们只有辨明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出台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约束机制和有效治理的全球标准,才能守护人的底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曾经在工业时代位于边缘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置于智能文明时代的中心。未来智能社会的重建充满了对人类智慧的更加严峻的考验。

    2020年04期 v.28;No.134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智能社会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之路

    高奇琦;

    智能社会科学是在智能革命发展的背景下,以智能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科学视角出发,力图对未来智能社会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作出理论和实践回应的新型交叉学科。我国推动智能社会科学的构建有两点重要意义:一是构建制度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二是赢得智能革命竞争和构建智能社会的重要保障。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如下四要素:明确的研究本体、整齐且具有开放性的议题、成熟的研究方法与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学科边界。智能社会科学有三个内核:伦理、法律和政策。智能社会的构建可以有两种路径:一是顶层设计,二是自发秩序。

    2020年04期 v.28;No.134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及其社会属性

    李仁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遇的历史转折期,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当人工智能(AI)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时,处理好AI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至关重要,从国内外发展看,AI的前期研发主要是由其技术属性推动,大规模嵌入到社会与经济领域时,其社会属性有可能决定AI应用的成败。本文主要从对AI发展的基本认识、对AI嵌入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认识、对AI嵌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认识等方面展开论述。

    2020年04期 v.28;No.13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贺丹;

    我国的人口经济背景客观上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就业既存在有利影响,也带来严峻挑战。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的人口经济背景,总结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有利影响和重要挑战,对于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促进劳动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2020年04期 v.28;No.13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面向智能解析社会的伦理校准

    段伟文;

    随着数据驱动的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数据越来越多地用于记录和影响世界与人的行为。尽管数据化背后的数据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尚待深入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智能社会形态的数据解析社会已悄然而至。从现象上看,数据解析社会的运作和治理基础是用数据和智能算法来分析人的行为,但这种智能监测属于揣测性的认知,有可能误读和不当干预被认知对象的能动性,亟须为可能出现的技术滥用设定边界。同时,鉴于数据驱动的社会计算试图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计算影响人的行为,应对其将人的行为本身视为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旨展开价值追问。进一步而言,面对智能社会构建中机器认知和工程思维对人性的潜在挑战,当今社会亟待构建可以制约和校正其滥用的伦理反射弧。

    2020年04期 v.28;No.134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前沿问题研究_经济

  •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增长研究

    王志凯;卢阳阳;

    基于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Matching, PSM)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各种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促进效应先升后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增长促进效应受投资目的地的影响差异不大近乎忽略,而受投资企业所有制类型和投资动机影响明显。无论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哪种类型国家或地区,都能显著促进国内就业增长;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与其他投资动机相比,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实证结果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改善角度,也支持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投资与合作常态化发展政策。

    2020年04期 v.28;No.134 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

    赵克杰;

    本文主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的微观经济效应。基于自然实验原理,利用双重差分回归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比较"一带一路"重点省份制造业企业和其他省份制造业企业投资增幅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该倡议实施前重点省份与其他省份制造业企业平均投资水平变化趋势相同,无显著差异。但在倡议实施后重点省份的投资增幅显著高于其他省份。安慰剂稳健性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重点省份投资平均水平显著提高的原因,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该倡议促进了我国重点省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平均投资增速比非重点省份提高了11.2个百分点,有较强的正效应。

    2020年04期 v.28;No.134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重要问题研究_社会治理

  •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路径优化

    胡吉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公共租赁住房作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城市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公租房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供给动力、资金缺口、供给模式和定价机制等方面,基于此,文章建议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顶层设计公租房供给模式,保证有效供给;其次,着重于政策化激励,增加建设资金来源;最后,模型化租金定价机制,统筹多项影响指标。

    2020年04期 v.28;No.134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机制研究

    吴月华;

    网络游戏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青少年道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以上海七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纸质问卷调查了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对其具体的影响因素、路径和机制予以了分析。研究发现:网游青少年的实际道德行为频次和道德环境感知都显著低于不玩网游的青少年;最常玩网络对战类游戏的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频次显著低于其他类游戏玩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一步发现:网游时间、网游环境中的非道德行为和道德环境感知均可以显著预测网游青少年的道德表现,同时各变量之间还通过相互介导对道德行为施有间接作用。

    2020年04期 v.28;No.134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创新获利理论新进展及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适用性研究

    黄国群;熊蕊;

    蒂斯构建的创新获利理论经不断深入发展,在解释企业如何从技术创新中获取收益、进行创新管理等方面有较高价值。探讨创新获利理论在文化产业的适用规律,并针对其局限进行改进与拓展,对于讨论文化企业如何从创意中获利、展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梳理评述创新获利理论发展脉络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其适用于文化产业的合理性,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提炼出文化企业的内容获利策略,最后从内容核心、社会效益、资源衍生三个方面提出创新获利理论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局限性,并进行相应的拓展与修正。

    2020年04期 v.28;No.134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政策路径

    沈丽丹;李本乾;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对产业发展具有指挥棒和催化剂作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政府主管走向市场主导,从大众需求到国际影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亟须政策的引导、激励和监督,最终以期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繁荣。论文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波特钻石模型(PDM),得到文化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并找出相对应的文化政策,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文化政策"的三级指标体系,进而给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政策路径。文化产业政策要基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激活核心要素层面的竞争潜能;要理清政府、市场及大众的关系,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要综合考量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影响力和话语权。

    2020年04期 v.28;No.134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重要问题研究_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比较文学研究

  •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

    方维规;

    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文化和文学观"起始于日本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而这种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理论来源,须溯至丹纳的"环境论"。梁启超等学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论",并做了进一步演绎和拓展。这种中国化了的"中国文学南北观",最终又成为卫礼贤等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时所凭附的理论实据。缘于西方,成于东方,后又返归西方的中国文学南北论,无疑是国际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颇为精彩的案例。

    2020年04期 v.28;No.134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当代德国汉学关于中国认知的元方法论之争

    范劲;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始,让西方世界有了更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机会和需要,西德汉学因为获得了外部动力而勃兴,中国逐渐成为东亚整体的象征。学者们意识到,必须放弃陈旧的认知范畴和意识形态框架,重新思考接近对象的可能性问题。方法论反思成为具体研究的先导,源于认识悖论的分歧也一直困扰人们。分歧的核心可归结为,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和中国打交道:是重视共性,用普遍交往理性来衡量中国;还是重视差异,让中国保持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独特性中。70年代末以来德国的汉学研究大致不出此阐释框架,这种分歧也不过是西方知识系统中现代和后现代论争的翻版。但无论何种方法论立场,都是系统内操作,帮助实现系统内自我指涉/外来指涉的交替才是其目的,因此,系统论的取径也能为我们理解此问题提供帮助。

    2020年04期 v.28;No.134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语词博物馆:当代欧美跨艺术诗学概述

    欧荣;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密不可分。可以说诗歌的本质便是跨艺术的,诗学的本质也是跨艺术的,从跨艺术的视角进行诗歌研究是诗学的应有之义。欧美跨艺术诗学的源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莱辛的《拉奥孔》,但深入的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是随着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兴起而发展的。跨艺术诗学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90年代发展为一门显学,其核心概念"艺格符换"一直是研究热点,有学者亦称之为"艺格符换诗学"。论文梳理了欧美跨艺术诗学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变化,考察"艺格符换"一词从修辞学用语到诗歌体裁进而到文艺批评术语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演变,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比较评析,为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2020年04期 v.28;No.134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论英美意象派诗歌对视觉艺术的汲取与整合

    梁晶;

    视觉图像性是英美意象派诗歌的重要特质,这与同时期视觉艺术的变革与影响息息相关。本文尝试从现代派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表现角度入手,考察英美意象派诗人是如何汲取并整合这些视觉艺术媒介的全新话语元素,进而丰富其视觉意象的指涉与"呈现"。正是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等多种视觉艺术媒介在诗歌中的碰撞交融,意象派诗歌方得以构筑其全新而独特的视觉特质,最终在上世纪初的英美诗坛上异军突起,成为引领新诗运动的"龙头",也为其后的英美诗歌走向奠定了明朗而坚实的基调。

    2020年04期 v.28;No.134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