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成熟:从形而上学伦理的批判走向感性直观的实践伦理

    韩步江;

    《巴师夏和凯里》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后从生产关系维度重新思考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整个文本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对这个文献的解读仅仅立足于经济思想史维度来把握是不够的,因为单纯立足于传统经济思想史维度是无法解释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重新分类,并对庸俗经济学家进行科学批判的,应该从唯物史观发展成熟的意义上深入地把握其内在的经济伦理思想转变内涵,理解马克思后来在资本逻辑统摄背景下所隐约展现出来的社会实践伦理思想。不仅善、公平、公正、正义等伦理范畴都具有社会历史性,不能超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永恒存在,而且一定历史条件所蕴育的历史唯物主义也需要通过特定社会形态有具体实践内容所指的善、正义、公平和公正来丰满。

    2019年06期 v.27;No.130 6-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基于联想实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接受研究

    赵秋野;王金凤;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基于语言意识联想实验基础上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接受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视角为神经-心理-认知,从一个侧面描写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心理,揭示其社会文化根源,探析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心理特性、认知方式、语言哲学观及文化价值取向,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为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佐证。

    2019年06期 v.27;No.130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全媒体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布超;

    在时代变革的今天,互联网作为时代变革的工具,掀起了人类的新一轮传播革命,推动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维护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深刻理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老问题"与"新问题"的关系;二是深刻把握意识形态挑战"不变"与"变"的关系;三是兼顾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四是统筹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2019年06期 v.27;No.130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前沿问题研究_大数据、审判管理与中国司法改革

  • 人工、智能与法院大转型

    程金华;

    从劳动分工和资源配置的视角看,人类的司法体系可以分为外行审判司法体系、专家审判司法体系、智能人工司法体系和人工智能司法体系等四种类型。目前信息科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等被广泛应用于法院改革和建设,促成了各国法院司法体系从专家审判司法体系向智能人工司法体系的"大转型"趋势。中国的"智慧法院"建设虽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也出现了审判业务与信息化建设的"两张皮"现象。本文建议建构一种"大审判管理格局",有效释放"技术红利",把法官从非审判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规则适用等核心审判工作,并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司法改革和当下的"以科技为中心"的智慧法院建设一起,成为中国法院建设的"一体两翼",以实现法院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2019年06期 v.27;No.130 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审判绩效考核的困境、缘由与脱困路径

    张曦;

    审判绩效考核是各级人民法院开展人事管理、审判管理的重要手段。最高人民法院考虑到各地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实际差异较大,暂未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要求下级法院执行。实践中,由于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同,各地法院的审判绩效考核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指标对审判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初步显现。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审判绩效考核在法院工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本文针对当前审判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立足审判绩效考核制度设计本身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以开展法官工作量测量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解决当前审判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9年06期 v.27;No.130 49-6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法官工作量测量——计量模型与四川经验

    汪澜;邱素芳;

    "案多人少"已经是全中国法院运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缓解这个问题的方案之一,是对法官的工作量进行科学测算,并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与人员配置。目前,在上海、江苏、北京等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法官工作量测量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依托四川省法院系统在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区域分类→案件标准化→法官时间精细化管理→模型计算"的测算方法和计量模型,并利用四川法院的实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对法官工作量的测量模型进行优化提出了建议。

    2019年06期 v.27;No.130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论基层法院执行团队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易凌波;秦鹏;

    当前,"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已经如期实现,但伴随执行新收案件大幅增长和信息化飞速发展,传统一人一案模式已不能适应执行工作新需求。最高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行执行团队办案模式",但如何配置员额法官和审辅人员等问题成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对C市21家基层法院执行局人员配置和案件质效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案件效率的相关性因子,以德尔菲法测算团队人员办理标准案件合理区间,进一步以大数据分析法测算案件权重值,设计测算团队人员的量化模型。同时提出要实现执行团队配置"帕累托最优",还应构建执行单元权责清单、实现事务分类集约管理、创新绩效考评长效机制及动态的调整机制。

    2019年06期 v.27;No.130 7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重要问题研究_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比较文学研究

  • 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王宁;

    文学和文化理论在西方进入低谷之时,却在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效应。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国际化,不仅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予以重视,一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者型理论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重要性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近几年来在国内和国际文论界频频发声的张江就是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位学者。他在不少文章和访谈中,不仅批判了当代西方文论所陷入的"强制阐释"之窘境,同时也以自己的批评和阐释实践推进了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进程。可以说,张江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命题和看法确实是颇有见地的,也即不仅要对国外的文学理论加以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而且要更加注重中国当代文论的国际化和理论话语的建构,从而向国际文学理论界推出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大家。张江一方面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实践出发,对当代西方文论所处的困境作出了批判性分析,另一方面也从中国的立场,提出了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批评性反响来证明,张江及其强制阐释论已经引起了国际主流文学理论界的重视。此外,作者还基于自己长期的国际化实践提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国际化路径和对策。

    2019年06期 v.27;No.130 88-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中国遭遇西方理论:一个元批评角度的思考

    刘康;

    本文就美国《现代语文季刊》"中国遭遇西方理论"英文专辑发表感想,以王宁、张江、朱立元三位中国学者的文章和德汉、米勒及作者本人三位国际学者的回应为案例,围绕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语境、对西方理论影响的焦虑以及学术的"术"与"道"的问题,作出元批评和思想史(知识谱系学)角度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在观念上思考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应将其视为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多元决定关系。

    2019年06期 v.27;No.130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重访全球化时代理论的未来

    让·米歇尔·拉巴泰;李淼;

    本文拟对理论作一番审视和诊断以预测理论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本人2002年的著作《理论的未来》,该书旨在回应风靡当时的共识——理论已经死亡。笔者认为这种死刑判决为时过早。理论不仅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而且显然在未来也将得以延续。笔者评估了20世纪90年代受到驳斥的理论:一种来自马克思主义或解构思想的强势理论;相比之下,由新理论探索催生的、具有多重复调且相对较弱的理论更为人青睐。新理论遵循德里达后期的思想,但对理论的一些主张表示怀疑。在不断涌现的新理论中,笔者着重讨论三种主要的批评话语:情感理论、生态批评和后拉康式精神分析学,并援引自己书中的例子进行阐释。文章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视角健康多样,理论在当今依旧充满活力。

    2019年06期 v.27;No.130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鲍勃·迪伦《编年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王刚;

    《编年史》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诗人、作曲家和歌唱家鲍勃·迪伦的文学代表作,是作者历时三年逐字逐句雕琢出的回忆录。《编年史》记录了迪伦人生中的所经历的奋斗、成功、辉煌以及消沉、失败和萎靡的曲折历程。无论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编年史》中的迪伦始终坚信自我、矢志不渝地探索生命的意义。该书中所揭示的这种生命的意义不仅属于迪伦一人,也属于全人类。本文通过全球圆形流散特征、混融的时间关系、"林勃状态"下的空间关系等三个维度对《编年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认为上述三个维度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形式。

    2019年06期 v.27;No.130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重要问题研究_经济与管理

  • 公众参与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索——基于CNKI/CSSCI文献的分析

    张丽梅;王亚平;

    公众参与是建构我国规划管理审批制度的重要理念,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途径。因此,有必要对公众参与在我国的实践及其发展进行回顾,以探究其在中国制度环境下是否发生转译、改变以及是如何重新建构的。文章以CNKI信息检索平台上的239篇文献为基础,从文献发布的时间节点、研究者学缘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维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研究的现状。通过系统地回顾30年来公众参与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中的主要进展和讨论焦点,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公众参与的内涵演变以及组织结构变化,要从管理决策角度对公众参与行为重新思考,强化社区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基础性地位。

    2019年06期 v.27;No.130 126-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与个别企业公私合营时期企业制度的变革

    刘岸冰;

    1949年下半年到1953年上半年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此时期企业制度的变革,基本上以《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制度上"私营企业制度"的形式存留以及合营企业产权界定不甚清晰;二是经营管理制度上基本上遵循国家计划,合营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基本割断;三是企业剩余分配的比例总体上取决于企业的盈余状况,有盈余的公私合营企业通常能够进行盈余分配且私方还可据此与公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争取最大的利益,体现了此时期盈余分配的特点和个性。随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即将向扩展公私合营阶段迈进,以及《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的颁行,公私合营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终结形式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

    2019年06期 v.27;No.130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重要问题研究_会议综述

  • 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周年高端论坛综述

    廖静;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周年高端论坛召开,会议围绕"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新文科’知识体系建构""一流期刊建设与科技人文跨学科平台搭建"三个中心议题展开,就科技人文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科技人文与高等教育、"新文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一流期刊的办刊理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对科技人文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景达成了广泛一致,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数字技术与文学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新兴医学伦理""大数据分析建模与民俗学"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文回顾了会议的主要内容,梳理了科技人文跨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2019年06期 v.27;No.130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卷首语

    彭青龙;

    <正>亥岁映春意,日月开新元。新刊之际,谨奉祝福!2019年,喜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四十年庆典。四十载风雨兼程,一路如歌;四十载开拓奋进,春华秋实。在学界同仁的支持下,交大学报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忆往昔,惊涛拍岸。看今朝,风华正茂。再出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倾听时代呼唤,誓做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引领者,人文精神的守护者,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2019年06期 v.27;No.130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第27卷总目录

    <正>~~

    2019年06期 v.27;No.130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稿约

    <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逢双月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CSSCI来源期刊,曾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等荣誉称号。"科学文化"栏目于2014年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一、主要栏目本刊重视学术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创新性、理论性、政策性,尤其欢迎体现新思想、新方法的

    2019年06期 v.27;No.130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