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特稿

  • 青年钱锺书“安身立命”的诗魂存根——打通《槐聚诗存》与《谈艺录》的深层经脉

    夏中义;

    文章拟有两个看点。其一,从青年钱锺书1939-1942年间的旧体诗,考辨他当年孤苦撰写的《谈艺录》确属"忧患之书",其忧患程度不亚于钱穆1939年脱稿的《国史大纲》或陈寅恪1940年杀青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其二,在方法论意义上,把《槐聚诗存》视为印证钱锺书学案赖以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因的"押韵的文献",于是那个驱动《谈艺录》作者在艰难时世发愤著书的"内在动力机制"也就浮出水面,此即:从"自期(吾甘殉学)"→"自负(萧然冷屋)"→"自律(萤光自照)"→"自居(孤岛谈艺)"。这既是钱1940年前后撰《谈艺录》的心路历程,也是钱"三十而立"学人信仰的诗魂存根。

    2018年05期 v.26;No.123 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3K]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 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三重价值析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李国泉;

    从思想史意义、理论方位和实践运用三重维度对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价值进行再审视,有利于继承马克思的精神财富和重温马克思的思想贡献,有利于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以"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超越法国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实现了对以往一切历史规律解释范式的革命性变革。由于在"两个发现"中处于核心位置,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硬核,它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从实践上突破了西欧"五种社会形态"线性更替的特殊运动规律,那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最终破产和中国改革的生动实践,则进一步分别从反面和正面彰显了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2018年05期 v.26;No.12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体系辩证法与价值形式理论——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解读

    谢家新;

    体系辩证法和价值形式理论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两种新趋势。这两种新趋势可视为滥觞于20世纪末的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再度强势回归的理论产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当属提倡"新辩证法"的理论旗手克里斯多夫·阿瑟的《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阿瑟试图将体系辩证法和价值形式理论二者内在地勾连起来,从而通过一种"价值形式的辩证法"来重新审视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的内在关联,进而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线。

    2018年05期 v.26;No.123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政治·社会

  • 文明创建如何影响村庄治理——对典型村庄治理困境的反思

    徐宏宇;

    探索典型村庄的治理机制是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村庄是"树典型"的产物,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的"树典型"仍发挥重要作用。当前,获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的全国文明村可以视为新的典型村庄,日趋完善的制度设计有效保障了典型村庄的建设规划与发展方向,但制度设计并没有完全规避村庄治理的缺陷。通过对沪郊全国文明村的实地调研发现,执行创建目标责任制、追求创建经验的差异化、以活动累加实现创建进阶是村庄完成创建指标、强化创建特色的重要策略。随着创建项目不断影响典型村庄的工作部署,导致的消极的治理后果主要表现为:村庄治理目标的定位偏差、村级组织的运作成本冗余和群众动员工作的低效化。创建制度与行政考核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的互动偏差是导致典型村庄出现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

    2018年05期 v.26;No.123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住房公积金运行绩效治理研究

    蒋华福;

    文章基于上海市住房公积金运行数据,引入DEA-Malmquist模型对住房公积金运行的绩效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探究运行绩效问题的深层成因,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治理路径。一、实施开放化缴存政策,实现制度覆盖全部就业群体,试点弹性化缴存比例;二、实施差异化贷款政策,推广贷款政策性贴息,应用反抵押贷款方式,建立贷款政策应变机制;三、实施多元化提取政策,强化提取使用的改善民生功能,拓宽住房消费提取途径,探索销户提取补贴机制。客观上,在推进住房公积金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的治理架构,完善住房公积金供给制度,创新供给方式,以适应国家"购租并举"为主要方向的新住房制度改革要求。

    2018年05期 v.26;No.123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城市社区项目制治理的行动框架、逻辑与范畴研究

    郑晓茹;

    当前社区项目制治理已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范式,其有效运作意味着社区治理正从"唯制度主义"转向"制度-行动主义"。社区项目制治理通过社区多样性的需求、不同参与主体编织的行动链和社区秩序再构型塑成一个行动框架。但囿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这一行动框架受到科层制和项目制本身的双向挤压而持续性地影响着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组织以项目运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其与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居民逐渐形成了以合同关系和参与式行动为基础的嵌入性委托-代理与合作化治理两种同时在场的运作逻辑。同时,在社区系统中重点围绕代表性、回应性和自-他组织性来考察社区项目制治理的政治、社会和组织范畴,以此形成对社区项目制治理实践的再认识。

    2018年05期 v.26;No.12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哲学与科学思维

  • 总体的命运——论卢卡奇《小说理论》中的克尔恺廓尔“阴影”

    李志龙;

    卢卡奇称自己的《小说理论》是第一部将黑格尔哲学具体运用到美学问题的著作。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卢卡奇对史诗、小说的分析确实带有强烈的黑格尔色彩。然而当时,卢卡奇毕竟不是一个纯正的黑格尔主义者,而是一个处于克尔恺廓尔"阴影"下的乌托邦主义者。就卢卡奇而言,黑格尔奠定了世界的黑色,那么克尔恺廓尔则是其上璀璨的"星空"。卢卡奇揭示了现代人的普遍命运——现代人愈来愈发现自己被束缚在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之中,试图回到天地人神合一的古希腊世界,却终究无法直面黑暗的事实,剩下的唯有"歇斯底里"。揭示笼罩在卢卡奇头上的克尔恺廓尔"阴影",不仅有助于解释卢卡奇早期的思想来源,而且有助于理解现代性危机。

    2018年05期 v.26;No.123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重审早期康德最初引入“道德情感”的内在理由——以1762年“获奖论文”为核心

    朱毅;梁乐睿;

    通过对康德1762年"获奖论文"展开的文本分析与历史考察,文章重新审视康德在早期伦理思想发展中最初引入"道德情感"的内在理由:使他一开始倾向情感主义的根本原因,源自沃尔夫理性主义伦理学在界定道德责任初始根据上存在的理论缺失。康德在哈奇森道德情感论的影响下,试图引入"道德情感"概念来阐明人类道德意识的来源以及道德判断的可能性,借此弥补沃尔夫"完善性"原则之空洞性带来的困难。虽然从他批判时期的成熟观点看,这种类似"折衷主义"的理论尝试最终并不成功,但却在相当程度上预示了康德伦理思想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2018年05期 v.26;No.123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科学文化

  • 古代印度数系的历史发展

    吕鹏;纪志刚;

    通过研读和比对原典文献,文章对印度数系及与其相关的记数法、数词、数字的发展演变进行追根溯源。确认在印度文明初期已有十进制记数法。数学的发展对数系的扩张和数字的发明起最直接的作用:从早期的单位分数到后来用除法来定义分数;"零"的出现不晚于6世纪,但零和负数的运算律的完善却和7世纪代数学研究密切相关;无理数(卡拉尼数)在公元前6世纪由几何产生,随着计算的深入其也从原来单纯的几何概念抽象为一般意义上的二次根式。印度数字刚诞生时可能仅是数词的简化符号,5世纪左右引入了十进位值制,在8世纪前演变成了包含符号0在内的完整体系。印度的算板笔算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018年05期 v.26;No.123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江户时期《尘劫记》中的计量文化研究

    萨日娜;关增建;

    江户初期学者吉田光由所著《尘劫记》一书,是日本历史上的划时代著作,堪称日本传统数学的肇始之作。其内容不仅涉及诸多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尤其和中国传统计量有很深的渊源。从《尘劫记》的成书历程和序言就可以看出其渊源。书中的不少算题涉及中国不同时期的计量内容。从秦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到明代的中国古代税制以及与度量衡单位相关的计量内容出现在不同的算题中。书中不仅有大量与中国传统计量相关的问题,还有明显日本特色的算题。对这些算题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其内容,不仅可以辨明传日的中国古代税制和传统计量,也可以了解江户时期日本使用的计量与中国计量之间的不同之处。通过对《尘劫记》中计量内容的全面考察,既能了解中国传统计量的重要性,又可以发现日本接受中国传统计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国计量的历史脉络。

    2018年05期 v.26;No.123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文学·历史·艺术

  • 论索绪尔语言学的任意性原则

    潘洵;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这就是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核心内容。索绪尔将任意性原则视为语言学的第一原则、语言学的基石。但是在细读《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后,笔者发现索氏在术语使用、逻辑论证、举例说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语言起源过程进行合理性假设重构,笔者认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是有理据的,而非任意的,但理据本身却可能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在论证过程中索绪尔遗漏了其中的一个环节,索氏的任意性原则只适合于共时性实验室型的结构语言学。

    2018年05期 v.26;No.123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新莽简在语言文字上的时代特征补议

    黄艳萍;

    新莽简在语言文字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前人总结的"亖""桼""二十""三十""亖十"等文字写法,以及"泉""斛"、地名、职官名的改称是判断新莽简的重要依据。随着新简牍材料的出现,证明"斛""桼"等词语东汉时期仍有使用,非新莽简特有,不能作为判断新莽简的依据。此外,"新始建国地皇上戊"非后世追述的纪年写法,而是新莽时期盛行的繁化纪年表达法。

    2018年05期 v.26;No.123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稿约

    <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逢单月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一、主要栏目中国现当代问题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法制建设与法学,政治·社会,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思维,文化管理与传播,经济·管理,文学·历史·艺术,高等教育等。二、来稿要求与注意事项

    2018年05期 v.26;No.123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