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

  • 大都市秩序治理中的国家基础权力

    谢岳;葛阳;

    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在维持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实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这个现象颠覆了政治学的一个经典结论。作为一个例外,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城市化与政治稳定彼此共生的问题?本文运用国家基础权力的理论,从国家的治理能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围以及国家统治的微观基础三个维度,来解释这个现象。基本的发现包括:(1)中国的城市化是提高国家的财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财政能力的提高反过来有助于国家在城市基层社区里有效地推行政策,有助于运用再分配的手段缩小贫富差距;(2)国家基础权力的作用还来自于权力在城市空间的制度性拓展,将新的社会群体与国家之间建立起政治联系;(3)国家基础权力的建设着重于在城市底层人口中建立政治支持,福利上向底层人口倾斜,或者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利益冲突的国家救济。国家基础权力在上述三个方面产生的共同作用,带来了城市在秩序治理方面的有效性。

    2017年03期 v.25;No.115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政治·社会

  •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宗教风险--以巴基斯坦为例

    黄平;

    "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国家大多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传统和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当我们评估那些可能影响项目顺利实施的各类风险时,宗教风险不应受到忽视。宗教风险大致可以分为"认识型"和"发生型"两类,本文以讨论"发生型宗教风险"为主,该类风险主要强调宗教(至少在名义上)成为引发暴力和冲突的力量。以"一带一路"倡议里重要的节点国家巴基斯坦为例,宗教纷争、教派冲突、极端主义是三种主要的"发生型"宗教风险,它们会让"一带一路"项目的政治环境恶化,并会带来经济损失和安全危机等问题,值得警惕。

    2017年03期 v.25;No.115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国际政治动荡的社会预警分析

    徐剑;谢添;

    "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作为21世纪两次有代表性的国际政治运动,在成因和后果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本文通过选取GDP增长、腐败程度、政治自由和媒介自由这四方面的国际同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建立起了政治动荡运动一级预警、二级预警和相对安全的三级社会预警体系。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在经济、反腐和文化建设上对可能发生的政治动荡予以针对性的回应。研究发现,经济稳定是避免发生社会政治动荡的首要保障,全力反腐,控制社会不公,降低两极分化趋势是预防社会政治动荡的必要举措。

    2017年03期 v.25;No.115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变动中的亚洲秩序与中国影响力分析

    徐晏卓;

    文章尝试建立国家实力与国家影响力之间转化关系的理论框架解释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国家影响力看法的分歧。根据这一理论框架,决定一个国家影响力的因素包括施加影响国所投入的战略资源;施加影响国的影响能力;与受影响国家的利益关系。而施加影响国的影响能力又可以通过该国在某一区域的影响范围、权重和主导性来衡量。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ABS亚洲风向标的数据,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形塑亚洲秩序与亚洲国家接受中国主导的亚洲秩序之间关系这一案例,认为中国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存在范围、权重与主导性以及经济、外交与政治文化、军事影响能力不平衡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过程中,采取威望、引导的战略手段提高影响力

    2017年03期 v.25;No.115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法制建设与法学

  • 论远程医疗安全底线的法律保障

    于佳佳;

    远程医疗的优势在于"远程",落脚点却始终是"医疗"。医疗伴随着风险,医疗中的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健康安全方面的危险。为了医疗的安全性,法律上为医疗行业设置了准入门槛、为医疗的水平设置了标准。这些限制也应该成为远程医疗发展中不可突破的安全底线。

    2017年03期 v.25;No.115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商标通用名称正当使用抗辩实证考察--一则网络游戏名称侵权引发的思考

    尹腊梅;

    涉及通用名称抗辩的案件近来频频发生,特别是在网络游戏、电视传媒等领域,然而《商标法》规定的通用名称正当使用抗辩如何适用,在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诉讼中,应围绕讼争标识是否发挥着识别来源功能这一核心标准,从客观的市场格局、讼争商标与商品之间的联系或者讼争标识与权利人的指向关系等方式来认定通用名称,该项抗辩不仅要求讼争标识在被核准时或侵权行为发生时为通用标识,同时也要求被告的行为属于"正当使用";该项抗辩属于事实抗辩,法院可主动援引,但基于举证责任的要求,法院主动考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无证据支撑的情况下直接认定该项抗辩事实的存在。

    2017年03期 v.25;No.115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科学文化_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栏目

  • 明版《治历缘起》新探

    褚龙飞;

    《治历缘起》是反映崇祯改历过程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考察现存各种明版《治历缘起》,主要包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和梵蒂冈宗座图书馆的刻本以及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档案馆和日本国立东京天文台图书室的抄本,对该书明版本重新进行了探讨。本文发现该书在明末从未停止编撰,十二卷本只是一个较晚版本,之前还应出现过单册、双册与五卷本。另外,本文还探讨了清刻本删除奏疏的原因。

    2017年03期 v.25;No.115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1K]
  • 江户时期《享保日本图》的绘制研究--兼及其与康熙《皇舆全览图》之比较

    萨日娜;关增建;

    文章研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数学家建部贤弘绘制于1717~1728年间的《享保日本图》,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测绘技术对日本的影响。又通过比较《享保日本图》和清代《皇舆全览图》,分析二者的绘图人员以及他们在制图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展示了18世纪初中日两国地图测量技术的发展程度,考察了《享保日本图》对近代日本制图事业的影响。文章肯定了这一时期,在地图测绘原理上,欧洲人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在地图测绘实践上,中国由于当时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走在了世界前列。文章得出结论认为: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在推动科技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国度里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权力和技术的一时结合,终究代表不了历史整体的进步。

    2017年03期 v.25;No.115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哲学与科学思维

  • 以绿色理念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刘顺老师《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根源》观点的回应

    顾钰民;

    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根源不是马克思的观点,是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观点。不能把这一观点主观地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的效用法则和增殖法则并一定推论出是逆生态的;从"生产强制逻辑"和"消费强制逻辑"推出反生态性纯是主观推测,缺乏科学依据和马克思的原话。"两大理论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相矛盾"不仅是作者的理论矛盾,也是自身的逻辑矛盾。"四大举措"是世界各国应对生态危机的共识和我国按照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的有效对策,以绿色理念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7年03期 v.25;No.11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墨家“尚贤”观念的贤能政制观意涵

    武云;

    以往学界主要从人才观的视角解读墨家的"尚贤"观念,将其视为一种"贤人(能)政治"观,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贤能政制"观意涵,不是单纯在政治治理策略的层面上主张任用贤才,而是从整体上对政治制度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想。这具体体现为墨家对"尚贤"政体的底线、目标和实现途径三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其独特之处在于:以"公义"作为底线要求和先决条件来约束一切政治活动、并规定"贤"的规范性内涵;在此基础之上还明确规定以实现全社会所有人的福祉作为"尚贤"的根本目标;并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全面彻底地贯彻以"贤"作为委任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一切为政者的实质标准。墨家"尚贤"观包含的鲜明"贤能政制"意涵使其十分不同于"贤人(能)政治"观。

    2017年03期 v.25;No.115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经济·管理

  • 应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

    张帅;史清华;

    强可持续强调绝对稀缺的自然资本对人类福利水平提升的制约。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本文首先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内实现较高的福利水平",明晰了从福利水平和自然消耗两个维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继而论证了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分别作为福利水平和自然消耗衡量指标的适宜性,最后应用两个指标对2012年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82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实证。实证结果显示,没有国家是"高福利,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福利,高消耗"国家,并且生态福利绩效普遍较低;中国是"低福利,高消耗"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不但低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且低于一半以上的发达国家。

    2017年03期 v.25;No.115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文学·历史·艺术

  • 一个家庭代际分家中的房间分配史--以石仓阙氏分家书(1750-1926)为中心

    王媛;

    传统中国分家时的家庭财产除了田地,同时还有家庭居住空间的分配,以往的研究对房屋分配普遍关注不够。传统时代在分家中获得的住房对下一代家庭生活状态影响巨大,住房的数量也是考察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视角。本文凭借对浙江省石仓村阙氏家族连续七代人的分家书的整理与分析,展示出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乡村人口居住空间的数量演变,从居住空间的视角为近代中国民间经济生活状况做了细致的注解。

    2017年03期 v.25;No.115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上海交大学人

    <正>叶舒宪,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英国学术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2010年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2006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讲座教授。2009年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

    2017年03期 v.25;No.1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8K]
  • 奋斗

    张文木;

    <正>~~

    2017年03期 v.25;No.115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