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政治·法律·社会

  • 论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模型与中国软实力的最新发展态势——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

    万君宝;

    在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软实力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五要素模型"和"三维棋局模型",同时,批判性地分析了奈的理论缺陷和对中国软实力的误判。在对国外学者近5年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在软实力源泉、软实力战略、软实力渠道及软实力竞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2010年05期 v.18;No.75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论我国农业税费改革之政治启动与经济治理

    许多奇;

    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启动于政治动因,在因废除农业税而获得9亿农民的政治支持之后,进入后农业税时期的经济治理阶段,其政治逻辑和经济治理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日益凸现。据此文章细致分析了农村经济治理的必要性,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提出经济治理的路径选择是制度创新,并对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提出了原创性的法律建议。

    2010年05期 v.18;No.75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质疑“商业秘密法益论”——兼论商业秘密权的具体内容

    胡滨斌;

    权利和法益的主要区别在于权利可以被主体积极行使,而法益只能用以消极禁止。商业秘密可以被持有人积极行使,故而是权利而不是法益。以物权法中的权能模式来概括商业秘密的权能不能适应知识产权法的特点。商业秘密"专有权"的权能不包括身份权,而只包括禁止不正当获取权、披露权和使用权。

    2010年05期 v.18;No.75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学术动态

经济·管理

  • 资本监管与银行的信贷行为

    范育涛;费方域;

    本文采用中国18家银行1997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特别是银监会成立以来,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前,资本监管对银行的贷款增长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从2004年开始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银行的信贷行为面临着明显的资本约束。当资本比率降低时,银行将减少其贷款增长率。

    2010年05期 v.18;No.75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文化管理与传播

  • 文化和艺术中的数学——M.C.埃舍尔图形创意的数学观研究

    林迅;

    本文应用数学作为方法论,研究中西方传统文化、建筑和艺术中所蕴含的数学观,重点探讨M.C.埃舍尔图形创意所基于和遵循的数学"法则",唤醒人们重视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作用。研究数学与文化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希望人们能从全方位的和文化的视角欣赏数学的全貌和魅力。

    2010年05期 v.18;No.7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

    徐剑;赵征南;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的分析,追溯新媒体研究在中国近十年来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主题转换。研究发现,在早期,中国新媒体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闻传播学界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进行介绍、引入;在中期,则基于中国独特的舆论环境给予了电子论坛以政治生态的关注;在近期,则与世界媒体技术发展同步,对博客这一改变媒体生态的新兴表达渠道进行了理论探究。

    2010年05期 v.18;No.7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科学文化

  • 论赫师慎、佩初兹、葛式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认识

    杨惠玉;

    20世纪初期欧洲汉学家赫师慎、佩初兹和葛式在国际权威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欧洲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普遍持有的两种对立态度,一是武断地怀疑某些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源自域外,认为中国数学劣于西方数学;二是肯定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并认为中西数学各有其长处和特色,应平等视之,这也是当时西方汉学界的代表态度。

    2010年05期 v.18;No.75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哲学与科学思维

  • 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的话语理论及其规范问题

    刘晗;

    哈贝马斯在批判乔姆斯基的语言资质理论与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奥斯丁、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交往资质为内核的话语理论。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导向理解与认同,最后形成共识。但这些理解、认同与共识是在遵循一定的规范条件下获得的。在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中,这些规范呈现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基于普遍语用学层面的先验规范,即从可理解的视角,根据交往内容的差异分别提出的可领会性、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规范要求;其二是根据商谈原则所制定的经验规范,这是每一个话语交往主体进行自由辩论,实现无强制共识的逻辑前提和制度保障。

    2010年05期 v.18;No.7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文学·历史·艺术

  • 阿多诺美学的总体性及其难题

    施立峻;

    阿多诺在哲学上反对同一性,同时也以"非同一性"与总体性相对抗,这种哲学立场为其否定性美学划定了不确定的界域。而"星丛"本体论又使他的否定性美学思路呈现出综合性与总体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在阿多诺美学理论上的"理解性困境"。本文从阿多诺美学的矛盾或悖论之处入手,探讨并分析了阿多诺美学的总体性问题及其难题。

    2010年05期 v.18;No.7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巫术研究与现代认同

    王洪琛;

    巫术文化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这种以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为关注对象,以艺术哲学、文化人类学为研究方法,以追溯民族文化之根为思想目标的学术路径不仅拓展了现代中国的思想格局,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巫术研究的目的,并非矫正启蒙运动以来的价值取向,而是在强调文明传承、倡导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坚守现代认同的基本方向。

    2010年05期 v.18;No.7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试论知识分子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从明治知识分子对文化身份的探寻谈起

    张小玲;

    随着日本在明治时期迈入近代民族国家的行列,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首次面临着如何在民族国家中自我定位的问题。在他们对近代日本文化身份的探询中表现出两条主要的自我定位路线:他们或是成为国家主义者,淹没在"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或是执迷在"纯粹的文化主义者"角色中,完全忽略民族-国家的因素,导致其发出的话语仍然成为发动战争的思想资源。这样的事实让我们意识到在知识分子和民族国家的关系中永远充满着民族性和普遍人类性之间的张力。如果事先预设偏向任何一方的立场的话,都有可能使我们走向歧途。也许,正如酒井直树所说,只有以"具体个别性"的"实践主体"的身份,生动地"介入"每个"事件"之中,才能够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有所突破。

    2010年05期 v.18;No.75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