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现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王宁;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2009年03期 v.17;No.67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政治·法律·社会

  • 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从社会运动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

    谢岳;曹开雄;

    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国际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性理论进行评价。集体行动的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社会运动、革命和抗争政治,并形成了庞大的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和抗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在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进化色彩,后一种理论的发展是针对前一种理论存在的缺陷而进行的。从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代表着集体行动理论的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国际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旨趣。

    2009年03期 v.17;No.67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美国罗彻斯特政治科学学派的方法论评析

    陈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在社会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化、实证化、形式化的背景下,政治科学逐渐取代了传统上规范的政治研究,罗彻斯特学派是政治研究科学化潮流中出现的代表流派。受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影响,罗彻斯特学派以理性选择方法为基础,以追求均衡为学科目标,建立了一套形式化的理论。但是,这种深受经济学影响的理论遭到了普遍质疑,原因就在于其方法论具有内在的缺陷。

    2009年03期 v.17;No.67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构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理论分析框架的思考

    蒲俊丞;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制度的历史表明,其基本的制度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缺少法律特别是私法参与。这一特点使现代民事主体一般理论在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上缺乏解释力和有效性。因此,理论研究需要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制度的价值目标、分析工具、分析对象等进行检视、阐释,进一步建立起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主体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才能实现理论发展和制度完善。

    2009年03期 v.17;No.67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经济·管理

  • 基于国际比较的上海市圈层结构研究

    车春鹂;高汝熹;刘磊;

    论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通过统计数据,对国际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巴黎、东京、纽约与上海市的圈层结构作一实证比较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对上海市各圈层土地功能规划的框架性建议:一是通过产业政策及土地规划,加强CBD的集聚力——继续"强心";二是进一步完善中间层的基础设施,将其作为上海市的主要居住带;三是审慎开发外层,为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2009年03期 v.17;No.67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公共财政应急措施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郭俊华;程琼;

    公共财政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采取了向灾区调拨现金与物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震后恢复重建基金等多种措施,对减轻灾害损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公共财政在应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综合的灾害管理体制和财政应急机构、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市场、个人及政府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摊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规范救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公共财政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有效应对。

    2009年03期 v.17;No.67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中国传统价值观与顾客感知价值对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潘煜;

    本文选择手机消费进行实证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确认性因子分析,优化并检验了儒家价值观和顾客感知价值的量表。随后作者对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直接影响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影响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价值观间接通过顾客感知价值影响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通过研究作者为企业进行产品和市场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

    2009年03期 v.17;No.67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文化管理与传播

  • 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软权力生成机制研究

    吴瑛;

    本文从信息传播视角分析软权力的生成机制,认为软权力是一种由信息所承载的文化力,它是由主体对文化软资源进行施动,通过信息传播链条,被客体吸纳的力量。这种吸纳既包括通过吸引和涵化达成,也包括通过信息软威慑而取得的传播效果,未被吸纳的文化软资源不能产生软权力。

    2009年03期 v.17;No.6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文学·历史·艺术

  • 论《尚书》“命”体及其文化功能

    叶修成;

    《尚书》中的"命"体都是册命之文,册命之文是因册命制度而生成的,册命有着繁缛的礼仪过程,因而,"命"体之文均显示出三段式的仪式性结构模式。册命之文是经过两次书写而形成的,具有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之分。原生形态的册命之文,体现的是一种君臣之间权责契约式的关系;而次生形态的册命之文,体现的则是一种人祖之间归美和福佑的关系。册命之文,在西周宣王时代,因献祭祖先时诵读和记忆的需要,渐次由散体形态发展为韵体形态,这对后世的韵体铭文的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2009年03期 v.17;No.67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0K]
  • 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以石仓祠庙为中心

    章毅;

    本文通过对清代浙江省南部松阳县石仓地区祠庙变迁过程的研究,探究了清代移民社会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从乾隆中期到道光后期,随着石仓移民商业的成功,石仓民间信仰逐渐正统化,富裕商人开始士绅化,地方社会出现宗族化。这些变化的核心是石仓移民社会对国家"文化秩序"的接受。虽然石仓移民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融入"本地"社会,但他们通过"国家化"的途径而达到了"本地化"的效果。

    2009年03期 v.17;No.67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