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现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 论新时期完善我国环境法制的战略突破口

    王曦;

    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折射出政府环境管理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府失灵"。对这种"政府失灵"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原因在于资源环境法律中缺乏防止这种"失灵"的制度安排。由于法律上缺乏对政府影响资源环境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制度,政府官员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唯GDP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难以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领域里的"市场失灵"因而难以克服。针对这种情况,新时期完善我国环境法制的战略突破口应当是通过立法建立对政府影响资源环境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只有处于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下,行政部门才能保持勤政和清廉,积极有效地行使资源环境保护的公共职能。

    2009年02期 v.17;No.66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政治·法律·社会

  • 论邓小平推进思想解放的思维艺术

    陈锡喜;

    邓小平既提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又强调"不争论",从而推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他之所以能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其思维艺术是:第一,强调实践性思维以在政治上达成一致,区分理论问题和政治实践,转换有争议问题的焦点,引导人们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第二,适时转换话语以把握推进改革开放的话语权。这些思维艺术,对今天继续推进解放思想的重要启示是:处理好理论探讨多元意见与指导思想一元基础的关系,逐步解决制约解放思想的社会因素,用"三贴近"话语掌握继续解放思想的话语主导权。

    2009年02期 v.17;No.66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行政人格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系研究

    陈建斌;谭望;

    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群体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行政人员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道德涵养。良好的行政人格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平台和动力机制。良好行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道德支撑、伦理约束和意志支持。因此,需要重视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行政人格基础,从培养行政人员个体道德品质、建设先进的组织制度、构建健康的组织文化和培植合理的社会期待等方面来促进良好行政人格的生成和发展,以更好地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

    2009年02期 v.17;No.6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郎贵梅;

    指导性案例旨在通过后案法官对其的具体适用实现法律适用的统一。指导性案例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其属于司法解释的一种新形式,具有法律约束力。与解释、规定等传统形式相比,指导性案例最接近法律解释的一般意义,其包括指导规则和裁判文书,后者作为说明前者适用的具体情形而存在。发布指导性案例,既有利于及时统一法律适用,又充分调动了法官科学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009年02期 v.17;No.66 24-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科学文化

  • 七元甲子术研究

    孔庆典;江晓原;

    通过对西夏、敦煌出土历书中二十八宿纪日连续性的检验,将七元甲子法的行用上推至五代时期,远早于目前学界的估计;同时,文章认为,七元甲子法出现以后,二十八宿纪日逐渐进入历书,成为历注的一部分,并在众多历注内容中地位逐渐提高。通过对七元甲子法起源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七元甲子法"与九宫配年可能始自唐曹士蒍的《符天历》;《符天历》的历首确始于唐显庆五年雨水,而非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的该年正月朔;该历的历元、积日算法等内容的编制皆借鉴了《九执历》,其中的某些内容(如"七元甲子法")很可能首先在敦煌、西夏等边地自制历书时被采纳、行用;中原汉地的官方历书在唐后开始逐渐接受《符天历》中的某些内容,最迟至南宋时"七元甲子法"即在官历中固定下来,中国古代传统的具注历因此而逐渐定型。

    2009年02期 v.17;No.66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模拟实验方法探析

    关瑜桢;

    本文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中的模拟实验方法,追溯了这种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历史,首次提出模拟实验方法有两种模式:证实性模拟实验及证伪性模拟实验,分析了它们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了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价值,指出模拟实验是以今证古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这种方法时也要注意避免其中的弊端。

    2009年02期 v.17;No.6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文化管理与传播

哲学与科学思维

  • 对先验论的批判一定导致经验主义吗——兼论詹姆斯对皮尔士哲学理解的误区

    汪胤;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先验论和经验主义似乎是两个对立的观念,前者把某种终极理念作为思想观念的基础,而后者恰恰把行之有效的现实行为活动框架视为人类惟一的观念基础,从而否定任何不可证明的终极理念。不过,令人深思的是:皮尔士哲学在反对先验论和经验主义的同时,既维护了人类关注存在本质问题的可能性,又立足于人类现行的社会实践行为方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然而,詹姆斯并未真正理解皮尔士哲学的本意。詹姆斯所确立的实用主义观念,虽具有现代哲学的某些特点,但最终仍是具有心理主义特征的经验主义,这就是所谓的一元论的彻底经验主义。而真正具有反心理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皮尔士实用主义方法(其中也体现为现象学方法和形而上学观念)完全被忽视,甚至误解。

    2009年02期 v.17;No.6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吴时红;

    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后实践美学"虽从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但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抛弃了"实践"这一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必然会使"科学走向玄学"。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研究与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研究,都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实践美学研究的可行性出路。强调审美对于现世人生的意义,重申美学对于当今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世界的深切关注,倡导美对人类灵魂与道德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美学研究与人生论的整合,使审美、艺术、人生走向统一,才是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的最终出路,才是美学研究的原点。

    2009年02期 v.17;No.66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文学·历史·艺术

  • 浙南山区明代普通民居发现的意义——以松阳县石仓为例

    王媛;曹树基;

    本文介绍了作者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和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发现石仓早期民居并判定这些民居建于明代的过程,阐述建筑史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浙江明代普通民居的建筑社会史意义。

    2009年02期 v.17;No.66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从出土汉画看当前儒家人生境界研究的缺失

    刘克;

    出土汉画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儒术独尊的历史背景下记录了很多表现儒家人生理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了解儒家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影响过程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厘定儒家人生的最高境界、纠正儒家人生的最高追求是道德、审美境界的西方言说方式和弥补当前学界在该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些出土文献比较稚拙粗朴,但由于它真实地保留了当时"乐以行仁"和"美善相乐"的特定存在状态和儒家的基本精神,具有很多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异之处,所以,在中国美学的研究视野中,绝不可以轻易舍弃。

    2009年02期 v.17;No.66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