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著名作家高端访谈

  • 《诺言》的创作与叙述者的声音——访谈布克奖得主达蒙·加尔古特

    安德鲁·范德弗里斯;王敬慧;胡笑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2021年布克奖得主达蒙·加尔古特,采访人为阿德莱德大学教授安德鲁·范德弗里斯,围绕《诺言》的创作与叙述者的声音等问题展开。加尔古特认为,疫情所引发的空间改变可能催生全新的美学,他论述了《诺言》故事所采用的四次“快闪瞬间”的结构,认为读者需要凭想象填补快闪瞬间之间的空间。对他而言,作品的创作往往源于某阶段占据头脑的深层次思考。他还阐释了如何以第三人称叙述者身份介入的技巧,让读者意识到有人在讲故事。安德鲁·范德弗里斯指出,世界上也有不同的读者——通过各种方式读到自己的读者,或者是想要读到别人的读者。两位对谈人讨论了寓言体叙述中成分移位的问题,还谈论了达蒙作品中使用阿非利卡语的问题,再现与挪用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小说标题《诺言》的暗示性。

    2023年04期 v.31;No.15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

  • 主要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评价框架与实证分析

    杨永恒;龚璞;杨楠;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立足国际视角,评估和对比我国文化发展水平,对于谋划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构建了国家文化发展评价体系,并对主要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我国文化发展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世界文明贡献度、社会文明秩序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思想引领力、文化吸引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也表现出强劲势头,但在社会文明风尚、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短板。未来要进一步增强国民素质,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3年04期 v.31;No.152 10-2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 中国共产党“如何培养人”理念的百年沿革与发展经验

    陈华栋;

    “如何培养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为谁培养人”的宗旨,形成了对“培养什么人”的支撑。百余年来,党的教育方针在四个不同时期对“如何培养人”的阐述做出多次调整,在培养人的具体举措和侧重点上也是各有差异。其根源在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调整后的连带效应,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党和国家事业不同阶段发展实践需要的积极呼应,反映了党对教育发展规律和育人工作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总结百余年党培养人工作的经验,站在新时代“两个大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思考“如何培养人”,我们要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教育的培养模式、坚持一体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的培养体系、坚持紧密结合实践走创新发展之路的培养特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2023年04期 v.31;No.152 2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思源湖畔专题_设计学的基本问题

  • “营生处事”与“修词成章”——作为新通识的“设计思维”

    阮昕;

    文章试图从使用和象征意义两个层面为“设计”正名。设计需多学科合作;设计的独特贡献在于谋划产品的“能动性”,即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产生的影响。设计周全的能动性在使用中却无法保证奏效,因为知觉与意识的结合有可计算设计的部分,也有无法算计谋划之处。从哲学上讲,“我”由意识支配,属理性的功利主义;“忘我”的行为则全然不顾利害,属于艺术情怀。如此调和于计算和不可计算的“设计思维”应是一种接近人性的新通识思维。

    2023年04期 v.31;No.152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 新时代“经世致用”的设计领军人才培养范式

    何人可;

    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设计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与进化的学科,唯变不变,全新的设计生态正在加快形成。文章以“经世之维—致用之体—融合之态—未来之势”为思路,研究设计学科的时代精神与使命担当、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敢为人先的创新生态和数智赋能的发展范式,并结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实践教学经验,建构了师生共创、多元共融、数字转型的“经世致用”设计领军人才培养范式,为构建全国设计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布局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2023年04期 v.31;No.152 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中国风格”时尚设计体系建构及理论阐释

    崔荣荣;

    近年来国际“中国风”和国内“国潮风”兴起,推动我国服饰史论、时尚设计与文化研究不断深化,时尚产业逐渐迭代升级;“中国风格”已然成为设计学界和时尚产业关注、思考和实践的焦点。文章从界定“中国风格”入手,力图从艺术学理层面构建“中国风格”时尚设计体系;从中华历史与文化融合思潮等视角探究“衣文明”与“中国符号”的理论滋养,并从设计学层面形成对未来时尚艺术生活方式、时尚产业发展与设计教育等的学科思考,从而提出以“史论”和“产业”共建“中华时尚学”的思想雏形。

    2023年04期 v.31;No.152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国际文化贸易的新趋势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新作为

    花建;田野;

    国际文化贸易是一个国家扩大对外文化传播,获得国际话语权、定价权和控制权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国际文化贸易的新趋势,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要有新作为:第一,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贸易新增长点,增强文化传播功能,融入互联互通的全球大格局;第二,促进双向流通,让各参与方互为发展机遇,推动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优化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分工协作;第三,加强创意研发,开发中高端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从全球文化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走向高端环节;第四,壮大市场主体,发展文化跨国公司和外向型文化企业集群,实施学习与合作、赶超与竞争、海外投资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等战略。

    2023年04期 v.31;No.152 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教育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刘少雪;

    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一部分,教育具有国家属性;教育本质上所具有的传递人类文明的功能,又使其具有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进行跨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合作交流的基础。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是参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重塑的重要力量,当前规模庞大的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则共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国际合作,在传播中国教育形象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能。鉴于当前部分西方公共媒体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尚有失客观公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成效还有提升余地,教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2023年04期 v.31;No.152 9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问题

    胡安江;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是当下学界和坊间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也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然而,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热闹与喧嚷背后,却难掩其在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方面的冷清与落寞。要打破和走出因身份认同错乱、理论话语弱势、认识论错谬、方法论迷失而造成的理论真空与逻辑困局,唯有坚持“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认识论理念,以及“有破有立、融创结合”的方法论路径,不断打破学科机制壁垒,大力推动学界业界融合,深入开展中外对话合作。深度提炼中外共通话语,探索设立“国际传播学”一级学科,积极构建基于实践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方能最终实现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

    2023年04期 v.31;No.152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效果及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守石;赵燕;

    中国电影面临着“外冷内热”的局面,考察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效果有助于反思和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文章通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土耳其、埃及、阿曼和约旦的传播效果后发现,由于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电影院数量少,消费水平低,电影消费意识不足,以及文化差异,“双重把关人”和翻译等问题,中国电影在该地区的传播效果不佳。基于传播过程理论,在中国电影未来的对外传播中,需要从渠道畅通、信息准确、受众接受、文化交融、制度宽限这五个方面逐一分析和消除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主体互动中构建良好中国形象。

    2023年04期 v.31;No.152 11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