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生态文明与思维教育———访谈谢和平院士Techno-Scientific Civilization,Eco-Civilization and Ways of Teaching Thinking: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Xie Heping
彭青龙;廖静;
摘要(Abstract):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谢和平教授,围绕科技文明、生态文明、思维教育等问题展开。谢和平认为,中国的科技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科技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要依托制度优势,迎接机遇、应对挑战;健全法律制度、强化伦理监管;推进理论创新,构建"新时代科技经济学"体系。谢和平指出,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能源生态问题是一场跨学科、跨行业、全方位的"绿色革命"。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保障,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能够为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贡献中国智慧。谢和平肩负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命,践行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教育,主动将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教育融入课堂。
关键词(KeyWords): 谢和平;科技文明;生态文明;思维教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彭青龙;廖静;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1.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彭青龙在“对话与融通: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新闻通气会上,发出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详见:查建国,仝薇.上海交通大学倡导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EB/OL].(2019-05-31)[2021-02-01].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905/t20190531_4911151.shtml?COLLCC=1769336139&.
- (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7.
- (3)“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针对中国科技历史发展提出的问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正式将这个问题命名为“李约瑟难题”。
-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
-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
-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1.
- (8)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EB/OL].(2010-02-01)[2021-02-02].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2/22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