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考察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Problems
李栋;
摘要(Abstract):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煮不烂”的经典话题,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时代问题,关乎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改革的深化推进。基于“问题史”考察的方法,以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为梳理重点,从概念史、关系史与转化史的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交织式的文献述评,尝试以“时间脉络”来延续问题发展的基本走向,以“空间脉络”来贯通思想观点的争鸣辩驳,以此呈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嬗变轨迹,包括问题域的转移、认识论的推移和方法论的迁移,希冀在对学术前辈已涉足的“路线地图”进行整体概观的同时,能够“接着走”与“接着说”。
关键词(KeyWords):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问题史;问题域;认识论;方法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知识生产与基本理论创新研究”(CAA210228)
作者(Authors): 李栋;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2.05.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1-6.
- (2)“学究谬误”(Scholastic Fallacy)这一术语是由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通过对理论视角、实践视角及二者差异进行反思而提出的,用来批判持有某种逻辑或理论模式的专业人员无视实践的具体情况而“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其关键之处在于“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或“用理论者的逻辑代替实践者的逻辑”,即完全从一种理论逻辑的视角出发,将一系列由概念、术语和命题组成的“教育理论通则”作为规范与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万能药方”。参见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 (3)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7-138.
- (4)李政涛.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3-7.
- (5)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0.
-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
- (7)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
- (8)丁立群.“理论”的嬗变与自然之“魅”:一种实践哲学进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16-22.
- (9)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2.
- (10)刘伟.论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两种理论向度:作为“理论的理论”和作为“实践的理论”[J].齐鲁学刊,2013(3):66-69.
- (1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732.
- (1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348.
- (1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348.
- (1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348.
- (15)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818.
- (16)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高地,李河,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9.
- (17)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6.
- (18)奥康纳.教育理论是什么[M]//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84.
- (19)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2.
- (20)朔伊尔,施密特.教育学[M]//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21)底特利希·本纳.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M].彭正梅,徐小青,张可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 (22)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55-61.
- (23)康海燕,谢利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之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5):37-39.
- (24)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52.
- (25)陈建华.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共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3-7.
- (26)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1):38.
- (27)黎平辉.“自我”的消退与回归——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42-46.
- (28)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7.
- (29)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5.
- (3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
- (3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
- (32)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89.
- (33)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7.
- (34)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5.
- (35)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2.
- (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 (3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 (38)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 (39)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1.
- (40)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332.
- (41)徐长福.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2(6):4-10.
- (42)张汝伦.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55-163.
- (43)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739.
- (44)维尔佛雷德·卡尔.新教育学[M].温明丽,译.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6:108-109.
- (45)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8-559.
- (46)金生鈜.何为教育实践?[M]//李长伟.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演进.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 (47)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 (48)刘庆昌.教育工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理论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22.
- (49)龙宝新.“互涉”与“互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时代解读[J].教育研究,2012(9):32-37.
- (50)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51)底特利希·本纳.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M].彭正梅,徐小青,张可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 (52)黎平辉.“自我”的消退与回归——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42-46.
- (53)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1):39.
- (54)Kuhn H.Praxis und Theorie im platonischen Denken[M]//Engelhardt P.Zur Theorie der Praxis:Interpretation und Aspekte.Mainz:Matthias-Grünewald-Verlag,1970:28.
- (55)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35.
- (56)谢永康.论实践哲学的理论方式及其合理性[J].学海,2002(3):115-119.
- (57)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6):5-14.
- (58)宁虹,胡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J].教育研究,2006(5):10-14.
- (59)吴建良.从实践哲学的视角看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9(6):124-127.
- (60)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6):5-14.
- (61)文翔.从西方实践哲学视域看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J].新视野,2017(6):116-121.
- (62)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17.
- (63)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 (64)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6.
- (65)高伟.教育现象学:理解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1(5):11-18.
- (66)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4.
- (67)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59-64.
- (68)李政涛.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2-127.
- (69)程亮.教育学的“理论—实践”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75.
- (70)孙元涛.研究主体:体制化时代教育学者的学术立场与生命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6.
- (7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1-6.
- (72)许日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现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0(9):20-23.
- (73)卡尔.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M]//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郭元祥,沈剑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8-559.
- (74)李政涛,巫锐.德国教育学传统与教育学的自身逻辑:访谈德国教育学家本纳教授[J].教育研究,2013(10):142-148.
- (75)Benner D.Die P?dagogik Herbarts Eine problemgeschichtliche Einführung in die Systematik neuzeitlicher P?dagogik[M].Weinheim:Juventa Verlag,1993:78-79.
- (76)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论:理论篇[M].尤岚岚,余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77)陈旭远,毛清芸.课堂教学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内涵、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40-145.
- (78)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 (79)李政涛.实践哲学场域内的教育学派之构建:重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初步构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3-10.
- (80)高维.谁的理论?谁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审[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6-9.
- (8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1-6.
- (82)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6-9.
- (83)伍红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123-127.
- (84)孙元涛.研究主体:体制化时代教育学者的学术立场与生命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4-162.
- (85)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36-240.
- (8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 (8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 (88)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7.
- (89)单中惠.现代教育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1.
- (90)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高地,李河,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114.
- (9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48.
- (92)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高地,李河,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114.
- (93)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38.
- (94)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兼评惟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1):5-11.
- (95)梁建新.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紧张与逻辑中介[J].探索,2014(6):184-188.
- (96)刘林元.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89-93.
- (97)刘清平.“理性”何以“实践”?——康德实践哲学的深度悖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7(4):52-58.
- (98)何海涛.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人的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5):75-78.
- (99)刘德华,付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之基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9.
- (100)伍红林.学派建设:教育学内发展路径之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66-187.
- (101)陈桂香.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困惑[J].学术交流,2011(7):203-205.
- (102)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8):76-80.
- (103)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 (104)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105)刘良华.西方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之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81.
- (106)彭韬,林凌.教育机智:赫尔巴特的实践智慧及其历史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6):89-100.
- (107)李政涛.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45-50.
- (108)李政涛.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2-127.
- (109)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 (110)李政涛.“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96-221.
- (111)李晶,吕立杰.“冲突or合作”:“大学——中小学”的边界博弈[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6):37-43.
- (112)余清臣.教育理论的话语实践:通达教育实践之路[J].教育研究,2005(6):11-18.
- (113)刘庆昌.教育话语转换中的认识适应[J].教育科学研究,2018(8):10-12.
- (114)闫旭蕾.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1):1-5.
- (115)卡尔.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M]//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郭元祥,沈剑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69.
- (116)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论:理论篇[M].尤岚岚,余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117)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论:实践篇[M].冯晓春,金立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118)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0.
- (119)叶澜.我与“新基础教育”:思想笔记式的十年研究回望[G]//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3.
- (120)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
- (121)王良辉.论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26-34.
- (122)刘曙光.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2):18-22.
- (123)季卫东.新文科的学术范式与集群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