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工程技术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以科学思潮为视角Discussion of Modern Engineering and Process of Chinese Cultur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History
韩晗;
摘要(Abstract):
本文对现代工程技术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审理,从科学思潮的视角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前者如何影响后者等具体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认为,两者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从西学东渐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工程技术给文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局限性以及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工程技术;文化现代性;启蒙;西学东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韩晗;
DO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5.03.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曾宪义、王健、闫晓君:《律学与法学中国法律教育与法律学术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4页。
- 2 房正:《中华工程师学会述论(1912-1931)》,《近代中国·第21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359 页。
- 3 曾宪义、王健、闫晓君:《律学与法学中国法律教育与法律学术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第244页。
- 4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93页。
- 5 朱振华:《傅兰雅与西学东渐》,《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第2页。
- 6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38页。
- 7 林丰民曾以十九世纪末埃及的西学进入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代,一共有191种译作问世,其中关于航海军事学的最多,有64种;医学译作有56种。且大部分是从法语翻译过来的。而有关社会科学的一共只有28种(其中教育学2种,逻辑学1种,哲学1种,历史14种,地理3种,旅游4种,意识形态学1种,社会学1种,政治学2种),文学最少,只有2种。可见封建国家在文化现代性的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见林丰民:《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年,第210页。
- 8 李欧梵、季进:《李欧梵、季进对谈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 9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页。
- 萧公弼:《科学国学并重论》,《学生杂志》,1915年4月(第2卷第4号),第34页。
- 纵观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学史,“肺痨”(即肺结核)一度成为许多艺术家恐惧但又向往的疾病。雪莱就曾对罹患肺结核的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1828年,拜伦望着自己镜中苍白的容颜说:“我希望死于肺痨”,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拜伦回答说:“因为若如此,那些女士们就会说:‘看看那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的样子多么魅人!’”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参见王溢嘉:《美丽与哀愁之外——林黛玉的爱情、疾病与死亡》,《传承》,2008年第8期(上)。
- 白岚玲、李娜与郭孟良等学者认为,中国的出版业出现在晚明。笔者认为,“出版业”与议会、宪政等名词一样,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其土壤是印刷技术、流通手段、都市文明与消费主义,四者缺一不可。晚明印刷业发达,并在扬州、苏州等地有少量的坊刻流通、销售,这并不意味着其构成“出版业”更遑论出版业兴盛,只能算是“出版现象”。
- 胡适:《飞行小赞》,《独立评论》,1935年4月期,第31页。
- 吴稚晖:《摩托救国之臆见》,《新中华》,1933年7月10日(第1卷第13期)。
- 中国近代思想界唯一也是第一次对现代科学的负面进行反思,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严复、梁启超等人目睹欧战死人无数的场景之后,对于科学产生的怀疑与批评,但很快这种怀疑就陷入了玄学主义的桎梏当中,走向了科学思潮的反面,形成了20世纪初的“科玄之争”,因此这种反思实际上是不彻底,也没有实际意义的。